矢志磨礪二十年 終獲破天微晶劍
中國建材聯合會與晶牛集團聯合組織中國《工業用微晶板材》標準新聞發布會
受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由晶牛集團編制的《工業用微晶板材》行業標準于2011年12月31日公布試行。1月11日,由中國建材聯合會與晶牛集團在北京聯合召開《工業用微晶板材》建材行業標準新聞發布會。晶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長林做新聞發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徐永模,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常務副會長張佰恒等國內專家教授參會。中國建材聯合會副會長孫鐵石主持會議。
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長林做《工業用微晶板材》建材行業標準新聞發布,他從四方面講述了微晶的誕生歷史、科研生產、市場開發及未來發展等信息。一、20年前,邢臺市玻璃廠在連續虧損的痛苦與危機中,選定了攻克壓延微晶線具有世界水準戰略目標。二、10年前,晶牛集團一路攻堅克難、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如愿實現了中國首條壓延微晶達產達標。晶牛微晶開始裝備全國鋼鐵、煤炭、電力、化工、造紙等五大工業行業的500余家骨干企業。三、當代今日,中國·晶牛微晶集團將世界關注目標與國家行業標準融為一體,推動首部《工業用微晶板材》建材行業標準在全國實施,開辟了中國全面享用微晶新材料的全新時代。四、今后10年,中國·晶牛微晶集團將整合技術、市場、資源三大力量,在國內華北、西北、東北、華東、華南、華中建設六大基地,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五大基地,引領支撐世界全面進入改天換地的微晶時代。
喬龍德會長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今天我和徐永模副會長、孫鐵石副會長代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與在座各位專家一起參加晶牛集團的標準發布會,說明這個新聞發布會意義重大。第一,雖然晶牛集團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在全行業并不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但是晶牛集團的創新,特別是微晶玻璃的創新走在了全國同行業的前列。晶牛的3000名員工,歷經20年艱苦奮斗,迎來新材料行業標準的誕生,晶牛的創新具有前瞻性。20年前,還是邢臺玻璃廠的晶牛確定了立志攻克微晶這一世界性的戰略目標。10年前,作為河北省的晶牛集團立志攻克市場需求的目標;今天,晶牛將研發生產目標與市場開發目標融合于國家行業標準以求在全國的全面推開。晶牛制定了今后在國內、國外的10年發展規劃,有前兩個10年的實踐認證,我們完全相信,晶牛確立的國內六大基地的計劃一定能夠實現。第二,《工業用微晶板材》建材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引起五大行業和國家重視,這不僅是企業的大事,也是建材行業的大事。這說明晶牛有膽識、敢創新。今天,晶牛的創新值得贊賞。標準來之不易,值得慶賀。第三,產品開發的同時,標準跟進,制定標準的決定因素是人;創新的根本因素是不等不靠的創新意識。晶牛就是有這種不等不靠的意識,當前全行業面臨調整結構加速轉型的挑戰,需要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晶牛的創新和微晶標準對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起支撐作用,企業如果要轉型,面臨嚴峻考驗,創新將是關鍵的作用。由此聯想到晶牛的做法,微晶標準的制定說明晶牛敢于創新、敢于挑重擔,晶牛的創新在行業里引起了震動,對其它企業是一個啟發。最后,希望晶牛走在整個行業前列,在今后10年繼 續開發新品種,加快完善規模化效益,繼續拓展市場,在引領行業轉型發展的同時做大做強。

晶牛集團研制成功的工業微晶是由金屬尾礦為主要原料,并在高溫狀態下使其核化、晶化,最終形成的以微米為單位的晶核組成的框架,以玻璃體為填充料的復相材料。該產品具有高強耐磨、耐腐、耐沖擊等性能。2004年晶牛壓延微晶列入國家《鋼筋混凝土筒倉設計規范》。近期,國家科技部將其列入國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近百年來,人類文明有了快速長足發展,但是,由于鋼、鐵、銅、鋁等傳統金屬材料雖然強度高、韌性好,但不耐磨、不耐腐;傳統非金屬材料如陶瓷、玻璃等雖然耐磨、耐腐,但韌性差、脆性大的材料問題一直成為人們向前發展的困惑與障礙。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在實驗室首先發現了可以跨越這一障礙的微晶材料;60年代,前蘇聯建成首條微晶實驗生產線,在世界領先;70年代末,中國加盟攻關行列,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親任攻關組組長。1991年晶牛集團把攻克壓延微晶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1999年5月18日,世界首條吃尾礦、吐微晶的變廢為寶的壓延微晶生產線在晶牛誕生。同年10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國內最高規格的鑒定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兩次向全國、全世界重點播報。此后,兩任總理朱镕基、溫家寶都聽取了晶牛創新發展的情況匯報。
20年前的晶牛集團把世界性科技攻關難題的壓延微晶作為科技攻關戰略目標。整整20年的時間,晶牛在建設改造窯爐、研制改進設備、實踐生產攻關、探索使用領域等方面耗資約12億元人民幣,成功研制出高強工業微晶、多彩建筑微晶、透明航天微晶、不導電不導熱只導磁的電子微晶系列產品。近十年來,微晶產品全面進入中國各大工業領域,裝備了中國最大的鋼鐵、煤炭、電力、造紙、建材等行業。改進提升了5大行業500多家大中型企業的裝備能力,為國家創造了數千億元的經濟效益。(睢卓李麗芬/文 郝有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