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E玻璃的應用前景似乎也像玻璃一樣“透亮”。許武毅告訴記者,Low-E玻璃的優良品性無容置疑,Low-E玻璃的“經濟賬”也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算過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這個賬只會更合算、更經濟。
然而,Low-E玻璃的使用率不足卻是目前行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這么好的產品為何難以普及?
許武毅指出,建筑節能的效益體現在未來,而投入卻是由建設期的開放商來承擔,投入和收益主體的不一致,是導致Low-E玻璃推廣困難的根本原因。
“與10年前相比,雖然Low-E玻璃的成本已經降低了很多,但目前,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市場價格,Low-E玻璃還是比普通玻璃高出了不少。”多年與Low-E玻璃打交道的許武毅告訴記者,“成本高依然是Low-E玻璃難推廣的重要原因”。
山東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節能玻璃市場部經理陶緒清告訴記者:“目前,Low-E玻璃比普通的中空玻璃大概高出30%~40%。但從Low-E玻璃的長遠節能效益來看,這點成本根本不算什么。”
“南熱北冷”的地區差異
地區差異是建筑節能普遍面臨的問題,為此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技術標準。《節能建筑評價標準》(GB/T50668-2011)中對建筑物節能做出了明確規定。
事實上,近些年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建筑節能效率的標準已經開始從50%向65%邁進,在一些發達地區,如北京等地已經要求建筑節能要達到65%的節能效率。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佰恒告訴記者,建筑節能效率是建筑物整個系統的節能指標,這樣的指標需求,導致開發商只要能通過各種節能措施滿足了50%或65%的建筑節能要求即可。
“打個比方,我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墻體保溫來達到建筑節能要求需要50元,而通過采用Low-E玻璃來達到節能要求需要100元,那我為什么要用Low-E玻璃呢?”張佰恒以開發商的口吻反問記者。
這樣的觀點,在記者對開發商的采訪中也得到了確認。一些開發商工作人員坦承,在建筑的設計階段,通過計算機技術便可以算出建筑物的節能效率,出于成本考慮,開發商必然選擇成本最低的節能手段,而不會過多地考慮成本投入和節能效益的對比。
期待破除的障礙
張佰恒告訴記者,雖然在《節能建筑評價標準》中也有對門窗標準的具體要求——導熱系數不得低于2.8,但是對于Low-E玻璃而言,其節能優勢并不僅僅在于導熱系數低,更多的是它對室外熱輻射的吸收和對室內熱輻射的阻擋方面的優良性能。這樣的標準顯然并不利于Low-E玻璃的推廣。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是Low-E玻璃進一步推廣的障礙之一。許武毅告訴記者,近幾年Low-E玻璃的發展速度可以用驚人來形容,即使是在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的2011年,Low-E玻璃的產量還是保持了近50%的增長速度。
“目前,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Low-E玻璃的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而且依然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Low-E玻璃的使用卻很不樂觀。”許武毅對記者表示。
節能產品的使用情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Low-E玻璃在推廣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