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稱,冷修具體包括停窯、設備檢修、熔窯重置和試生產調整,預計時間為180天(自2014年2月16日至2014年8月15日)。期間預計玻璃生產量減少180萬重箱,按目前市場價格情況測算,減少銷售收入1億元左右。
《證券日報》記者致電三峽新材董秘張光春,詢問停產冷修的具體原因。張光春稱,此次對浮法玻璃生產二線進行停產冷修,是該生產線到達一定使用年限之后所需要做的正常冷修;此類生產線一般使用年限為8年左右,到達年限就必然要做一次冷修,初步測算損失在1億元左右。
被證監會調查
尚無結果
停產冷修固然讓投資者心憂,但公司的被立案調查,則更讓投資者擔心不已。2013年10月16日,三峽新材披露了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公告。對于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原因,曾有媒體質疑三峽新材存在財務造假,該報道稱,三峽新材不僅涉嫌2012年年報財務造假,2011年年報也涉嫌造假,涉嫌虛增利潤總金額過億元。
對此,張光春向記者稱,“一切以證監會調查的最終結果為準”;但截至目前,證監會仍未公布調查結果。“三峽新材作為被調查對象,也不知道證監會的調查結果何時公布”。
在證監會介入調查不久之后的2013年10月25日,三峽新材公告披露了湖北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該決定書提及三峽新材在5個方面存在違法違規的問題。包括公司在2012年年度報告中未披露董事李偉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其他法人,也未披露公司與這些關聯方的交易情況;公司在2012年年度報告中董事會報告關于研發支出合計數表述不實;公司將1000萬元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一次性確認為2012年當期收益;三會運作、內幕知情人管理制度等公司治理方面不規范;公司與國中醫藥有限公司托管費后續事項仍未執行到位。
該決定書稱,上述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湖北證監局決定對公司予以警示,并要求公司15名高管接受專題法律法規培訓,認真吸取教訓,強化守法合規意識,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凈利大增
政府“紅包”舉足輕重
1月29日,三峽新材披露2013年度業績預告稱,該公司預計201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00萬元-6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0%-310%。但同時,該公司表示,2013年公司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是主導產品浮法玻璃銷售價格同比上漲及本年度收到政府獎勵資金。
去年12月27日,三峽新材公告稱,該公司收到當陽市人民政府獎勵資金3000萬元。經公司與財務審計機構相關人員溝通,該筆獎勵資金將一次性計入公司2013年度的損益,對公司2013年度損益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