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生產線,是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所屬德國、美國等海外科研團隊,集成高端材料、玻璃基板技術,經過近十年創新攻關,研發建設的重大成果,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種“發電玻璃”,通過在絕緣的半導體玻璃上,均勻涂抹僅4微米厚的(相當于頭發絲的百分之一)碲化鎘光電薄膜,讓“小玻璃”實現“大變身”,成為可發電的建筑材料。該產品單片面積1.92平方米、光電轉化率高達17.8%、年發電260度—270度,實現了玻璃與材料的有機結合,是可替代磚頭、幕墻等綠色、可回收、可發電的多功能建筑材料,為大規模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目前共有400億平方米建筑,如果用這種“發電玻璃”改造其中的10%,那就相當于建設3個三峽水電站。而且,這發電玻璃是完全環保的清潔能源,設計壽命高達30年,預計6年內就能完全收回成本。
近年來,在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引領和大力支持下,凱盛科技集團以蚌埠院為中央應用研究院,凝聚了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實力。碲化鎘“發電玻璃”的下線,成為凱盛科技集團繼世界很薄0.15毫米超薄觸控玻璃、世界很高光電轉化率達17.9%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模組之后,又一打破國外壟斷、重大創新成果,受到國內外投資者和使用者的特別青睞,引發強烈反響。用中國建材集團宋志平董事長的話說,“這是中國建材集團發展史上的大事,極其震撼,超乎想象”。至此,中國新能源產業正式躋身國際一流水平,成為閃耀世界新能源舞臺的一顆璀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