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一天,該公司投入5000多萬元巨資升級改造的光電玻璃生產線開始試生產。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技改升級不再單純追求產量提高,而是專攻0.4毫米—0.2毫米超薄玻璃質量提升,以進一步趕超國際一流超薄光電玻璃產品品質,全面進軍0.2毫米超薄玻璃國際高端市場。
南玻集團作為國內量產0.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的行業領先企業,其0.4毫米—0.2毫米各厚度產品出貨量均為全國第一,尤其是主打產品0.25毫米玻璃,國內市場占有率更是達到80%以上。
何進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表示,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企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供給側改革驅動 協調供需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此,南玻深有感觸。
早在2009年,國務院圈定的六大產能過剩行業中玻璃行業赫然在列。2015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背景下,玻璃行業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縱觀南玻集團,此前,傳統浮法玻璃產品凈利潤占比達六成以上,而高端電子玻璃產品僅占一成左右,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但一直以來,1.1毫米以下厚度的超薄電子玻璃生產技術,被美國、日本、比利時、德國等發達國家壟斷,而這種超薄電子玻璃又被廣泛運用于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是關鍵性顯示材料,國內顯示器件生產企業的技術升級深受影響。
困局之下,路在何方?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2014年底,建成投產的宜昌南玻光電經過一年的自主研發,勢如破竹,捷報頻傳,相繼成功生產出0.4毫米、0.33毫米、0.25毫米超薄電子玻璃,并于2015年4月,成功研發量產世界最薄玻璃——厚度僅為0.2毫米,相當于2至3張普通A4紙厚度。
宜昌南玻光電0.2毫米超薄玻璃的成功量產,打破了歐美和日本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標志著我國在該行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這一產品的國產化,可為下游企業降低20%至30%左右的原料成本。
近年來,南玻集團各類產品逐步走向高端制造,我認為這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整個行業發展提供的新指引:只有不斷更新產品,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根據國家去產能規劃,到2020年,全國前十大玻璃企業合計市場占有率要達到60%。由此可見,對于玻璃行業來說,去產能也是龍頭整合、集中度提升的機遇期。
我相信,始終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南玻會抓住機遇迎來更好的發展。
創新引領 奏響高質量發展更強音
縱觀南玻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盞指引企業持續發展的明燈。
作為玻璃行業“最早”的創新者,南玻曾建造起中國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浮法玻璃生產線、第一條薄玻璃應用于電子領域的生產線,第一條Low-E玻璃生產線量產,成為國內最早的低輻射節能玻璃供應商,同時是第一批制造觸控玻璃、最早做太陽能光伏玻璃的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些高瞻遠矚的論斷,向包括南玻集團在內的中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使命和要求。
為滿足下游企業的高端產品需求,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南玻集團去年7月在宜昌南玻光電開始進行生產線提質升級技術改造,利用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對生產線熔窯、錫槽、退火窯等關鍵設備進行了技改升級,以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和更加薄化的產品品質,加速提升國內外高端蓋板、ITO、ITO-SENSOR等市場的占有率,最終實現全面國產替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南玻對此格外關注,“高速”變“高質量”,“增長”變“發展”,說明中國經濟已從追求指標式增長轉變為注重內涵式發展。
因此,我們也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繼續聚焦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創新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在產業鏈的中高端取得突破,更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用國貨精品,提升中國品牌的全球影響力。
如今,對比國際知名品牌同類產品,南玻的超薄電子玻璃產品部分性能指標表現更佳,單位生產成本具備一定優勢,且客服方式也更貼合國內客戶需求,產品供不應求。
南玻電子玻璃及顯示器件目前已成為集團新的增長極。2017年半年報顯示,該部門上半年實現營收3.67億元,同比增長2.77億元,增幅高達307.63%;實現凈利潤2207萬元,同比增加2547萬元。
實干推動 工匠精神永流傳
南玻于1984年創建于深圳蛇口,首任董事長、改革開放先行者袁庚先生曾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南玻人。
時至今日,經過34年的發展,南玻已經從最初注冊資金僅50萬美元的小公司,發展為總資產逾180億元,市值超200億元,員工約1.2萬人的大型產業集團。
對于一個老牌民族企業而言,一路前進的過程也必定是一部“千錘百煉”的成長史。這段歷史中,精神支撐和目標引領同等重要。
這種精神是什么?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弘揚工匠精神”給出了答案。黨和國家對一線工人的重視,讓我們對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對企業而言,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嚴謹執著、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從河北的南玻集團第一條超薄電子玻璃生產線的生澀,到宜昌光電突破國外企業壟斷、成功生產世界一流水平的0.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其間艱難探索的經歷正是對大國工匠精神的詮釋。
未來,從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強國,需要積極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加大對產業工人品質和技能的培養,完善勞動經濟權益保障機制,同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共同為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為一個在南玻集團工作多年的管理者,我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工人加入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成長為大國工匠。
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因為有著中國共產黨堅強和正確的領導,并依靠千千萬萬員工的辛勤奉獻,南玻走過了34年的光輝歷程,新時代應有新擔當新作為,我們也勢必會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