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帶來了《關于將鈣鈦礦光伏產業鏈納入國家和省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王剛表示,將鈣鈦礦光伏產業鏈納入國家和省級“十五五”規劃,既是依托現有優勢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必然選擇,更是鞏固我國在全球綠色能源產業主導權的關鍵舉措。
王剛介紹,鈣鈦礦光伏技術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的代表,憑借其“高效率、低成本、低碳足跡、柔性化應用”等優勢,已成為我國實現光伏產業“換道超車”的戰略抓手。當前,我國已形成“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場景應用”的全鏈條能力:在技術端,南京大學、協鑫光電等團隊連續刷新組件效率世界紀錄;在產業端,山東、江蘇等省建成百兆瓦級量產線并啟動GW級建設;在應用端,國家電投山東海陽10MW鈣鈦礦電站已并網運行,在陰雨天氣依然穩定地功率輸出。此外,鈣鈦礦光伏有著良好的技術優勢與產業化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技術突破顯著。目前鈣鈦礦疊層組件轉換效率已突破26%,且單結鈣鈦礦電池理論轉換效率33%遠超晶硅電池理論極限(29.4%),整個生產鏈條較晶硅短,通常可在一個工廠內完成全部生產工序。二是降本增效空間大。鈣鈦礦組件原材料成本僅為晶硅的50%左右, GW級產線量產成本可進一步降低30%以上。三是碳排放效益好。據中財鼎盛數據,鈣鈦礦單瓦能耗為0.12kWh。生產過程不需要高溫、高純度等復雜工藝;晶硅的單瓦能耗為1.52kWh,約為鈣鈦礦的13倍。四是應用場景多元。適用于地面電站、建筑一體化(BIPV)、柔性可穿戴設備等場景,與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協同潛力巨大。
王剛表示,目前我國鈣鈦礦光伏技術研發全球領先,產業鏈本土化基礎完善,政策與產業集群先行示范作用顯現,金融與資本支持體系日漸成熟,我國已具備大力發展鈣鈦礦光伏產業鏈的基礎條件。
為加速鈣鈦礦產業鏈的全國布局,王剛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將鈣鈦礦產業鏈納入國家及省級產業發展規劃。在頂層設計方面,在國家“十五五”能源專項規劃中單列鈣鈦礦技術發展路徑,明確2027年實現GW級量產、2030年市場占有率超10%的目標;在區域協同方面,支持有資源稟賦的省(自治區)建設差異化產業集群(如江蘇聚焦GW級量產、山東強化關鍵基礎材料技術研發及拉長產業鏈優勢、內蒙古通遼天然堿資源優勢、寧夏石嘴山砂巖優勢)。
二是納入貼息支持目錄,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鈣鈦礦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要素的產線建設、設備采購等給予“專項貼息貸款”,參考山東省對早期科創企業投資額5%的獎勵政策,擴大至全國范圍。優先支持鈣鈦礦項目申報國家“首臺(套)”技術裝備目錄,享受采購補貼與稅收優惠。
三是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目錄,拓寬融資渠道。對鈣鈦礦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要素的項目總投資15%提供國債支持。推動鈣鈦礦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要素的項目對接綠色信貸、碳中和債券等工具、項目,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鈣鈦礦產業鏈專屬金融產品”。將鈣鈦礦組件應用場景(如海上光伏、BIPV)納入綠色建筑認證體系,提升項目融資優先級。
四是強化資本支持,鼓勵技術型企業融資、并購。設立國家級鈣鈦礦產業鏈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技術孵化與規模化應用。提高政策包容性與靈活性,放寬鈣鈦礦光伏組件及其上下游產業鏈關鍵領域上市公司融資門檻,簡化流程,提高審核效率,支持其發展壯大。促進融資與并購重組協同。引導鼓勵企業通過再融資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重組,促進產業整合和升級,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支持企業跨行業并購,培育新的增長點。鈣鈦礦光伏產業鏈是綠色能源革命的“新引擎”,其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程將重塑全球能源競爭格局。通過納入“十五五”規劃并配套政策支持,我國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該領域的技術引領與市場主導,為全球碳中和目標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