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議題愈發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中國建筑(5.490, -0.03, -0.54%)領域在推動本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聯席主管合伙人、碳中和主管合伙人朱亞明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建筑業低碳發展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在國家“雙碳”目標下, 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全球化視野和時代趨勢出發,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的長期戰略。房地產企業作為建筑行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對建筑的節能環保起著關鍵作用。響應“雙碳”目標,造出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健康建筑,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已經從選擇題變成了必答題。 節能可以產生很多好處,“當前,通過建筑節能等方式提高能源生產率,能夠有效優化國家的能源使用結構。根據國外的經驗,在節能領域每投入1美元,平均可以節省2美元的能源供應投資。建筑節能可釋放資金用于其他戰略投資,幫助政府應對多重競爭需求?!敝靵喢鞅硎尽?/span> 近日,住建部發文決定征集遴選部分城市開展智能建造試點,推動建筑業向數字設計、智能施工、建筑機器人(9.200, -0.01, -0.11%)等方面轉型。科技,正在成為房地產企業減碳的重要手段。 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桂園”)方面向記者表示,碧桂園旗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將自主研發的建筑機器人大規模、系統性地應用于建筑施工大部分環節,通過“建筑機器人+裝配式建造”模式高質量穩定施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了作業效率,大幅度減少了施工的返工率,通過科學的材料算量系統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降低工業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在減碳行動上,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金茂”)的做法是,從北京廣渠金茂府開始,中國金茂從“空氣、溫度、濕度、陽光、水、聲音”六大要素出發,打造12大科技系統,目的是構筑“會呼吸的房子”,提供科技健康的居住體驗。 譬如金茂府使用循環地源熱泵系統,通過百米的U形管網系統與地下土壤連接,從土壤深處提取零排放高效能資源精華,比普通空調節能30%~40%左右,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在融信集團方面看來,綠色建筑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實現。融信集團表示,以融信旭輝世紀古美項目為例,為兼顧超低能耗與舒適度,項目依據上海的日照環境,規劃了樓棟布局和建筑朝向,規范建筑體形,為實現良好的建筑氣密性,對外窗安裝節點進行了多次的推敲試驗和精細處理。 據202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建筑建造業現狀報告》統計,2019年全球建筑業最終能源消耗總量約100億噸,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8%。朱亞明認為,導致建筑能源排放量較大的最重要原因是營建和運營過程中對煤、石油、天然氣的大量使用,據統計,建筑運營的耗電量占全球耗電量的55%。 節能,是實現減碳的有效路徑。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科”)向記者表示,公司在推動綠色建造的過程中,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實踐貫穿在材料采購、設計、施工等全過程中。以施工環節的污染控制為例,萬科要求工地上的廢棄物體按有害、無害、可回收、不可回收分類收集,建筑垃圾應集中收集、堆放,及時清運,現場設置專用廢棄物倉庫對細顆粒建筑材料封閉存放,高空垃圾采用垂直運輸。督促施工單位在約定時間內拆除施工圍擋和其它臨時設施,對四周環境進行全面清理,做到工完場清。 龍光控股集團(以下簡稱“龍光”)向記者表示,在綠色社區的建造和運營中,龍光將“海綿城市”的建造理念融入其間,利用景觀鋪裝、植被蓄水等措施,真正做到了節水減排。讓建筑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在“海綿城市”落地過程中,龍光對建筑材料的選用也頗有講究。路面使用硅砂透水磚、陶瓷透水磚等環保材料,兼具吸水、抗壓、耐磨、環保、易維護和吸音降噪等特點,成為了“會呼吸”的景觀路面,不僅可以控制水分蒸發,實現保溫保濕,更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碧桂園向記者表示,碧桂園選擇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推進多種綠色環保技術手段,從節約能源、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置、揚塵控制、節約材料及環保物料使用等方面推出舉措。碧桂園項目的建筑在設計選材時選擇鋼筋、銅材等可再循環材料,施工過程全部采用預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漿,減少現場施工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材料浪費。 與此同時,碧桂園推行裝配式建筑與標準化施工應用,建立高度標準化的部品部件庫、戶型庫、樓型庫,借助BIM技術打通研發、設計、生產、運輸、施工等全產業鏈的數據流,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實現PC構件大批量定制生產,減少建筑物料浪費,提升建筑質量,實現建造全過程綠色降耗。 中國建筑領域在向“雙碳”目標行進時也存在挑戰。朱亞明認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建筑領域發展始終伴隨著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粗放式建設等問題。中國具有區域空間發展不平衡、城鄉格局差異較大,能源自給率和產業升級存在“卡脖子”現象,一系列客觀原因決定了在減碳的同時,也要兼顧領域特殊“轉型期”的特點,在綜合評估科學可行的前提下,精準落實相關機制和配套措施。 朱亞明提出,中國在建筑節能上存在一些障礙。具體而言,地方政府經常遇到“節能差距”的問題,即技術上可實現的理論節能潛力與實際節能量之間的差距。由于市場主體的節能意識不足、節能技術發展不成熟、節能相關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等主客觀因素疊加,導致節能投資的意愿不強,效益不高。 “目前,中國建筑領域的發展與節能減排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日益重要的問題,降低建筑領域碳排放迫在眉睫。實現建筑運營綠色化,提升建筑節能水平、提高能效已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朱亞明認為。 朱亞明建議,為實現建筑領域的“雙碳”目標,應完善建筑領域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考慮頂層設計,對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環節進行統籌安排,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投融資體系和技術創新層面的水平,積極推進國際間“雙碳”話語權的交流和合作,促使建筑節能成為必要選擇。 在建設前期,建立“雙碳”目標咨詢項目作為環境影響評價支撐體系。創新評價方式,引入“雙碳物有所值”定性、定量評價體系,衡量綠色建筑方案比選。在生產運輸環節,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筑及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提高耐久性混凝土、耐候耐火結構鋼、高性能材料的使用范圍。推進鋼結構模塊化集成組合建筑技術的加工安裝。積極探索和推廣電動重卡和氫能重卡的應用并全面推廣綠色供應鏈。 施工建設方面,積極采用智能化建造方式,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檢測用能設備能量平衡水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組織施工,提升施工精細化水平,通過在建筑垃圾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循環利用的方式,加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儲能”的配套建設。 運營改造方面,完善能源審計技術應用,構建能耗審計、設備利用效率審計、能源成本審計、用電審計、用油審計等能源管理手段,并形成結果運用機制。大力發展綜合能源服務,依托物聯網數據控制,實現暖通空調、生活熱水、照明電梯等節能有效管理。改造建設綠色生態體系,完善城市生物多樣性發展,提升“城市綠肺”的空間布局,以及完善建筑物內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分類、收集能力。 在拆除處置環節,提高建筑拆卸垃圾再利用水平,實現廢鋼、廢鐵、廢塑料、廢玻璃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固廢拆除處置操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