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2023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人民群眾對幸福最樸素的期待就是安居樂業。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要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以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建筑材料、設備、家具等產品作為建筑環境的重要物質基礎,直接影響著建筑品質和人體健康。
上海某健康建筑標識項目 李曉旭/供圖
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會同有關單位制定的中國建筑學會標準《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定義了健康建筑的發展理念,即通過提升建筑健康性能要素和追求功能創新,來全面促進建筑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融合了建筑、設備、聲學、光學、公共衛生、心理、健身、建材、給排水、食品、社會服務等多個學科;構建了健康建筑的指標體系,即空氣、水、舒適、健身、人文、服務,為建筑設計、建造、運營提供了系統、可實施的健康環境營造技術路徑。
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建筑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支撐工程建設高品質發展。截至2022年12月,健康建筑相關的工程實踐達1.3億平方米。
建材產品是支撐高品質建筑的基礎
《通則》提出了安全耐久、使用舒適、主動健康、智慧感知、創新提高五項技術指標,強調產品應具備降低或消除健康不利因素,如涂料的甲醛釋放量、設備的斷電保護、板材的燃燒性能等;具備改善或提升健康有益因素,如涂料的抗菌性能、電器的智能運行、燈具的調光控制等。
《通則》從有害控制和健康促進兩個層面引導產品研發,同時為建筑產品的健康性能信息披露和分級提供標準化工作支撐。與國內外典型的綠色建材和產品評價體系聚焦有害物質限量和能源資源保護相比,《通則》所規定的產品健康性能和用戶友好功能更全面,為健康建筑工程建設和用戶室內環境優化的選材提供了更具實用意義的參考。
建材產品精準對標和分級
以內墻涂料為例,其技術指標基于常規要求,提升了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甲醛、苯系物、可溶性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控制指標;包含了耐洗刷、耐污漬等體現使用耐久性的指標,視覺、觸覺效果等反應產品裝飾性和用戶舒適性的指標,以及抗細菌、抗霉菌、甲醛凈化等主動健康功能性指標。
健康建筑產品的定義內涵和技術體系將隨新需求不斷演化、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不斷更新迭代而持續豐富和完善,以科技和質量支撐高品質建筑產品,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作者系健康建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發展研究院健康建筑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