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走出了一條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全省行政村總數由2003年的近4萬個縮減到2022年的1.97萬個,新時代美麗鄉村覆蓋率達90%以上,“千萬工程”榮獲2018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2022年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754億元,集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
一、堅持組織化,農村班子越來越堅強
以組織領導為根本保障,黨政主導、各方協同、分級負責,打造堅強有力的一線工作隊伍,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推進“千萬工程”的堅強戰斗堡壘。落實“一把手”責任制,圍繞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臺一次的深化“千萬工程”建設行動計劃,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聯系一個村,10多個部門組成協調小組,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共抓共管。實施新時代領雁工程,選優配強村第一書記、農村工作指導員和駐村工作組,結合“兩進兩回”行動,引導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班子結構功能整體優化,致富帶頭人進村班子9.85萬名、占成員數77%,當選書記1.5萬名、占書記數76.1%,一批政治強、能帶富、善治理的村班子帶頭人成為推進“千萬工程”的領頭雁。
二、堅持生態化,鄉村環境越來越宜居
以生態建設為核心抓手,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具體實踐,不斷迭代升級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美麗宜居的質變。第一階段以“三大革命”為突破口,面對當年“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村居環境,大力推進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實現“垃圾扔進桶”、污水“變為寶”、農村公廁“有水有紙有人管”。第二階段以“三大行動”為著力點,抓好村莊潔化行動、綠化行動、美化行動,實施庭院美化、桿線序化和標識配套等工作,推進鄉村微改造、精提升。第三階段以“萬村景區化”為主工程,聚焦全域大美,打造“詩畫浙江”,推動村莊景區化、品牌化,建成A級景區村莊10083個,景區村覆蓋率達57%,奉化滕頭村、東陽花園村、安吉余村等被評為5A級景區,實現“千村精品、萬村美麗”。
三、堅持產業化,農民群眾越來越富裕
以產業興旺夯實物質基礎,三次產業齊頭并進,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5431元提升至2022年的37565元,增長5.9倍,實現了從小康到富裕的跨越。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兩區”建設,推廣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引擎賦能,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大力發揚“四千精神”和首創精神,“開放活市”激發千萬農民創造潛能,基層自發驅動形成中國首個農民城龍港鎮、“世界超市”義烏小商品城等精彩樣本,民營經濟發展帶動萬千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又進城。三是大力推動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一二三產不斷融合,農村電商等新業態蓬勃興起,截至目前,網絡零售額超千萬元的電子商務專業村2600多個,鄉村網絡零售額占網絡零售規模比重居全國首位。二十年產業化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千年古訓。
四、堅持人文化,農民精神越來越富有
廣大農民群眾在傳承發揚傳統文化中,以實際行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浙江人精神富有的不竭源泉。浙江人民在奮發向前、敢闖敢拼中積淀了“四千”精神,在從無到有、敢為人先中孕育了首創精神,在守好“紅色根脈”、扛起使命擔當中弘揚“紅船精神”,在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中發揚勤儉節約精神。浙江創新打造農村精神生活高地,建成近2萬個文化禮堂筑牢鄉村文化陣地,推進2000多個村落生態和文化修復,農民群眾精神生活實現了從單調到富有的演變。
五、堅持數字化,農村生活越來越美好
堅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謀劃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農民生活智慧化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現代生活的新蝶變。推動未來鄉村建設,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先后建成275個未來鄉村,建成“一老一小”服務場景1058個。全力打造鄉村數智生活場景,推進重大民生數字化應用在鄉村落地貫通,上線“浙里未來鄉村在線”,醫療、文化、教育、救助等服務一屏盡享、一鍵智達,共享無人醫藥柜等一系列智能化設備便利村民生活,組團式、片區化未來鄉村成為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