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做好當前創業就業工作,就是要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出發點,以重點群體和初創經營主體為關鍵點,以提升創業質量為落腳點,需求與供給雙向發力,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著力構建政府鼓勵創業、市場引導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機制,努力為穩就業穩經濟作出積極貢獻。
著力強化創業模式引領為就業擴容。我國創業業態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典型引路,根據不同創業主體特點,提供針對性政策和服務,推動形成創業就業模式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的生動局面。推進“科技成果+創業”,圍繞創新人才“引育用留”,完善公共服務,推動科研成果高效落地轉化,實現創業跟著創新走。推進“產業發展+創業”,圍繞本地產業布局,支持創業者參與研發制造、生產銷售等環節,實現創業圍著產業轉。推進“職業技能+創業”,圍繞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有效結合,使好創業、能創業的職業技能更加普及,使技能勞動者更易獲得創業服務,實現創業驅動培訓、技能賦能創業。推進“民生需求+創業”,圍繞消費場景挖掘創業機會,把群眾的民生“需求清單”轉化為創業的“項目清單”,不斷激活消費新潛能。 著力加強創業培訓為就業提質。創業過程中人是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要著眼不同業態、不同階段創業者的成長需要,健全梯次化提升創業就業能力的人才培育體系,讓更多勞動者想創業、會創業、創成業。注重激發創業意識,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端口前移,對農民工等群體重心下沉,抓住關鍵時間節點,采取多種方式,引導激發各類勞動者的創業積極性。加大優質培訓供給,優化馬蘭花創業培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的示范性創業培訓,主要面向有創業培訓指導需求的各類人員,“馬蘭花”喻意勤勞、勇敢、堅韌的創業精神),加快開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新職業創業培訓項目,推廣創業訓練營,支持地方開展特色創業培訓。加強創業導師指導,組建高水平創業導師團隊,完善預約服務和集中服務等機制,推廣巡回指導、結對幫扶等方式,指導更多創業者把“金點子”轉化為好項目。 著力擴大創業資源供給為就業賦能。創業的本質是市場經營活動。隨著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更需要強化市場機構作用,把市場活力源源不斷轉化為創業就業動力。更好發揮專業化創業服務機構作用,運用購買服務、委托運營、技術合作、資質認定等方式,將各類市場化優質資源和服務引入創業扶持體系,為創業項目提供符合市場規律的專業化支持。更好發揮創業孵化載體作用,充分利用園區資源集聚度高、配套齊全等優勢,推動創業孵化載體緊緊圍繞產業園區開展項目孵化,通過共享技術設備降低創業門檻、共擔風險增強創業韌性、共同開發新產品激活市場空間,實現“產業—孵化—反哺”融合發展良性循環。 著力強化創業政策服務保障為就業護航。從各地實踐看,凡是創業活力強、創業氛圍濃的地方,都是市場有效、政府有為。要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使創業就業政策和服務精準給力、落實到位。著眼融資、土地、人才等創業共性問題,打好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場地支持、人才招引等政策“組合拳”,幫助創業者補短板、強弱項。著眼不同產業、不同群體創業需求,豐富拓展本地特色創業政策,強化傾斜扶持,幫助創業者鍛長板、揚優勢。著眼創業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建設城鄉全覆蓋的創業服務網點,發展“家門口”的“創業陪跑”空間,建立直達創業者的政策宣介機制,搭建全要素的資源對接平臺,努力實現全方位全周期的創業服務。 著力營造良好創業環境為就業鼓勁。廣泛的社會支持參與和寬松開放的市場環境,是培育創業實體的沃土。要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引導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業就業的濃厚氛圍。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高效辦成個人創業“一件事”為牽引,整合創業關聯服務事項,積極為初創經營主體創造支持條件,確保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寬容對待創業失敗,強化針對性指導,幫助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方案,促進創業失敗者重樹信心、二次創業。對陷入生活困難的,強化就業援助、社會救助等保障措施,兜住基本生活,提供后續支持。營造鼓勵創業氛圍,廣泛組織形式多樣的創業大賽、展會交流等活動,大力宣傳創業先進典型,講好創業故事,釋放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