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板顯示產業長期以來存在“缺屏之痛”,一直渴望打破產業鏈上下游“受制于人”的局面。今年,這種情況終于出現了轉機。
6月,京東方8.5代線啟動投產,將年產1300萬片顯示屏。8月,TCL深圳華星8.5代線投產,年產電視模組約1400萬塊。據統計,中國大陸已建成、在建和計劃建設的7.5代以上平板顯示生產線一度達到8條,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隨著這些高世代線的相繼投產,中國大陸的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將從目前的2.4%提高至約20%,將徹底解決困擾國內彩電企業多年的“缺屏之痛”。
然而,“缺屏之痛”得到緩解只能說明面板供給這一環節被動局面有所改善,整個產業被動局面依舊沒能扭轉。日前,在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和日經BP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北京2011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表示:“站在中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尚需要解決現有技術的升級,產業鏈上游核心裝備的突破以及材料的瓶頸等。”
平板顯示產業復蘇之路或將延長
王東升認為,受到近期國際經濟風云變幻的影響,人們對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的擔憂增加,平板顯示產業走出低谷的復蘇之路將被延長。
“隨著國內多條高世代線先后投產和量產,顯示面板行業的全球競爭也將更加激烈。”王東升指出,“產業發展目前面臨兩大困境:一是顯示面板行業經過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和電視的三次應用浪潮,全球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二是新的市場應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勁,全球顯示面板產品的價格仍在不斷下降。”
王東升的擔憂并非沒有根據。2011年上半年,中國平板顯示產業下游并沒有按預期增長。奧維咨詢(AV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零售總規模1692.1萬臺,同比增長只有7.8%。DisplaySearch最新發表的報告表示,由于發達國家市場持續低迷,2011年全球電視總出貨量比預期低3%,為2.52億臺。從今年6月開始,市場調研機構WitsView已經兩次下調2011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預期至2.01億~2.03億臺之間。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以及下游需求疲軟,導致液晶面板價格自2010年5月以來連續下跌。
在此情況下,對于平板顯示產業未來發展的辯論之聲再起。在中國大陸,有人認為由于市場需求疲軟引發液晶面板的產能過剩,價格戰一觸即發,平板顯示產業的冬天即將到來。對此,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和TCL集團董秘王洪波則持不同態度。
谷至華表示:“我國TFT-LCD產能還不能滿足國內產業的需求,所以不存在產能過剩。為了滿足國內需求,取得液晶面板產業的國際話語權,我們必須繼續加速TFT-LCD高世代生產線的建設。在未來3年,至少要再建3條至5條8代或以上的生產線。有了一定的規模,才有抗風險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整合和效益。”
他強調,在工業社會,產能過剩是種常態,沒有產能過剩就沒有產業的競爭與發展。產能過剩并不是一種災難,而是產業自身調節的動力,發展我國的TFT-LCD產業必須要把規模化的文章做到位。
王洪波認為:“在中國,還沒有高世代面板線,目前為止只有TCL和京東方準備高世代面板投向,幾乎還沒有能滿足液晶電視主流需求的液晶面板,按照這兩年的市場容量,常態容量并未達到,液晶電視只出售幾千萬臺,市場飽和度遠遠不足,所以激烈競爭和產能過剩之說還為時過早。”
上游配套體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眾多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平板顯示產業最大的市場,產能與規模方面也在逐漸加強,但是在全球格局中,仍然處于“被動應對”的角色,究其原因,自主產業鏈尤其是上游配套體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龐春霖認為,制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問題是效益。因為平板產業是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更新的產業,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平板顯示行業的第一市場大國,但因為上游材料、部件和裝備不能自給,配套產業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匱乏,使得自主平板企業可以掌握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往往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包括平板產業在內,各產業幾乎面臨同樣的窘境:做出了整機,但器件是別人的;做出了器件,但材料是別人的;好不容易做出了芯片,但里面的系統軟件是別人的。”龐春霖表示。
平板顯示產業鏈由上游廠商提供生產設備、供應玻璃基板等原材料,中游面板制造商供應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用面板,下游后段模塊廠、顯示器生產商、彩電廠商等生產整機產品。
“我國液晶面板企業最受制約的地方就是上游端國產化的配套。有數據表明,在對于成本至關重要的產業配套率上,日本已達176%,韓國為82%,中國大陸的產業配套率僅11%。”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王家恒說。他認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有效利用資源,促進國產化配套和產業鏈的整體完善。
清華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高鴻錦指出,TFT-LCD玻璃基板作為TFT-LCD面板生產的關鍵材料之一,其技術一直掌握在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等少數廠商手中,我國液晶面板生產線中的基板玻璃長期完全依賴進口。
他表示,隨著全球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陸續投建,液晶顯示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加,國內部分CRT上游生產廠商注意到未來顯示領域的主角將會是液晶,開始謀求轉型。最先提出進軍TFT-LCD基板玻璃領域的廠商是河南安彩,并于2005年在鄭州舉行基板玻璃生產線的奠基儀式,但此項目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最終擱淺。我國最大的彩管生產廠商彩虹集團隨后切入TFT-LCD基板玻璃生產領域,并取得某些成功。隨后,中建材、河北東旭亦加入建設基板玻璃生產線的行列,形成基板玻璃生產線“四處開花”的局面。
“但是開花不等于結果,點火到批量生產還有很大的距離。要真正形成基板玻璃的民族工業還需要繼續做出艱苦的努力。”高鴻錦說。
政策支持、產業聯盟是產業突破的根本
彩虹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TFT-LCD玻璃基板工程技術研發室主任王答成表示,京東方和TCL8.5代產品的相繼下線,標志著TFT-LCD顯示技術及產品在我國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然而,“代工廠”沒能形成從研發配套到產業配套的系統產業鏈,制約著產業發展:一方面新產業不能帶動全面研發和相關產業的率先發展;另一方面,新產業發展起步艱難,失去國際化的發展機遇。
“為此,以液晶顯示產業為核心鏈條的顯示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發展聯盟對相關材料、裝備等的研究,建立產業聯盟相互支持和專利技術共享的機制,探索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如何做大做強,十分必要。”王答成說。
龐春霖也明確表示,政策支持、產業聯盟是突破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瓶頸的有效措施。他說,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如何突破,特別需要強調政府部門要堅定支持自主平板顯示產業的決心和信心。盡管京東方、天馬、維信諾等企業容易遭受虧損,往往是這些自主廠商的出現打破了海外產品的壟斷,帶來整個行業產品價格下調,使整機和最終的消費者得到實惠。對于這些企業,不能簡單地以是否虧損來衡量好壞,對于這些企業的自主發展應給予積極和始終如一的支持。
此外,采取標準聯盟或專利聯盟的方式,把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有效地組織起來,改變過去松散和彼此惡性競爭的狀況,以標準制定或共建專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進行有效的捆綁,在各自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支持,將標準體系、專利體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檢測與評價平臺一致、完整地建立起來。
王家恒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如果產業鏈關鍵材料、裝備廠商、面板制造廠商及終端廠商可以進行‘深度合作、協同開發、共創價值’,國家及社會各界可以集中優勢力量、經營主體,全力支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本土企業發展,相信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會有一個新的跨越。”
在解決現有技術的升級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任歐陽鐘燦表示,我們必須吸取CRT時代所帶來的教訓:由于我國當時在TFT-LCD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在“十五”、“十一五”基本沒有安排TFT-LCD研究項目,導致在彩電向平板顯示轉型時,面板技術領域再次面臨國外壟斷,不得不重走引進的老路,被局限在產業鏈的末端。“在新型OLED顯示(有機發光顯示器)未產業化之前,我們要有前瞻眼光,構建梯次布局,融入世界研發AM-OLED最前線。千萬不能以‘一哄而起’引進海外低級‘廢棄線’代替踏踏實實的研發。”他說。
6月,京東方8.5代線啟動投產,將年產1300萬片顯示屏。8月,TCL深圳華星8.5代線投產,年產電視模組約1400萬塊。據統計,中國大陸已建成、在建和計劃建設的7.5代以上平板顯示生產線一度達到8條,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隨著這些高世代線的相繼投產,中國大陸的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將從目前的2.4%提高至約20%,將徹底解決困擾國內彩電企業多年的“缺屏之痛”。
然而,“缺屏之痛”得到緩解只能說明面板供給這一環節被動局面有所改善,整個產業被動局面依舊沒能扭轉。日前,在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和日經BP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北京2011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表示:“站在中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尚需要解決現有技術的升級,產業鏈上游核心裝備的突破以及材料的瓶頸等。”
平板顯示產業復蘇之路或將延長
王東升認為,受到近期國際經濟風云變幻的影響,人們對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的擔憂增加,平板顯示產業走出低谷的復蘇之路將被延長。
“隨著國內多條高世代線先后投產和量產,顯示面板行業的全球競爭也將更加激烈。”王東升指出,“產業發展目前面臨兩大困境:一是顯示面板行業經過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和電視的三次應用浪潮,全球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二是新的市場應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勁,全球顯示面板產品的價格仍在不斷下降。”
王東升的擔憂并非沒有根據。2011年上半年,中國平板顯示產業下游并沒有按預期增長。奧維咨詢(AV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零售總規模1692.1萬臺,同比增長只有7.8%。DisplaySearch最新發表的報告表示,由于發達國家市場持續低迷,2011年全球電視總出貨量比預期低3%,為2.52億臺。從今年6月開始,市場調研機構WitsView已經兩次下調2011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預期至2.01億~2.03億臺之間。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以及下游需求疲軟,導致液晶面板價格自2010年5月以來連續下跌。
在此情況下,對于平板顯示產業未來發展的辯論之聲再起。在中國大陸,有人認為由于市場需求疲軟引發液晶面板的產能過剩,價格戰一觸即發,平板顯示產業的冬天即將到來。對此,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和TCL集團董秘王洪波則持不同態度。
谷至華表示:“我國TFT-LCD產能還不能滿足國內產業的需求,所以不存在產能過剩。為了滿足國內需求,取得液晶面板產業的國際話語權,我們必須繼續加速TFT-LCD高世代生產線的建設。在未來3年,至少要再建3條至5條8代或以上的生產線。有了一定的規模,才有抗風險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整合和效益。”
他強調,在工業社會,產能過剩是種常態,沒有產能過剩就沒有產業的競爭與發展。產能過剩并不是一種災難,而是產業自身調節的動力,發展我國的TFT-LCD產業必須要把規模化的文章做到位。
王洪波認為:“在中國,還沒有高世代面板線,目前為止只有TCL和京東方準備高世代面板投向,幾乎還沒有能滿足液晶電視主流需求的液晶面板,按照這兩年的市場容量,常態容量并未達到,液晶電視只出售幾千萬臺,市場飽和度遠遠不足,所以激烈競爭和產能過剩之說還為時過早。”
上游配套體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眾多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平板顯示產業最大的市場,產能與規模方面也在逐漸加強,但是在全球格局中,仍然處于“被動應對”的角色,究其原因,自主產業鏈尤其是上游配套體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龐春霖認為,制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問題是效益。因為平板產業是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更新的產業,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平板顯示行業的第一市場大國,但因為上游材料、部件和裝備不能自給,配套產業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匱乏,使得自主平板企業可以掌握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往往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包括平板產業在內,各產業幾乎面臨同樣的窘境:做出了整機,但器件是別人的;做出了器件,但材料是別人的;好不容易做出了芯片,但里面的系統軟件是別人的。”龐春霖表示。
平板顯示產業鏈由上游廠商提供生產設備、供應玻璃基板等原材料,中游面板制造商供應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用面板,下游后段模塊廠、顯示器生產商、彩電廠商等生產整機產品。
“我國液晶面板企業最受制約的地方就是上游端國產化的配套。有數據表明,在對于成本至關重要的產業配套率上,日本已達176%,韓國為82%,中國大陸的產業配套率僅11%。”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王家恒說。他認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有效利用資源,促進國產化配套和產業鏈的整體完善。
清華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高鴻錦指出,TFT-LCD玻璃基板作為TFT-LCD面板生產的關鍵材料之一,其技術一直掌握在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等少數廠商手中,我國液晶面板生產線中的基板玻璃長期完全依賴進口。
他表示,隨著全球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陸續投建,液晶顯示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加,國內部分CRT上游生產廠商注意到未來顯示領域的主角將會是液晶,開始謀求轉型。最先提出進軍TFT-LCD基板玻璃領域的廠商是河南安彩,并于2005年在鄭州舉行基板玻璃生產線的奠基儀式,但此項目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最終擱淺。我國最大的彩管生產廠商彩虹集團隨后切入TFT-LCD基板玻璃生產領域,并取得某些成功。隨后,中建材、河北東旭亦加入建設基板玻璃生產線的行列,形成基板玻璃生產線“四處開花”的局面。
“但是開花不等于結果,點火到批量生產還有很大的距離。要真正形成基板玻璃的民族工業還需要繼續做出艱苦的努力。”高鴻錦說。
政策支持、產業聯盟是產業突破的根本
彩虹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TFT-LCD玻璃基板工程技術研發室主任王答成表示,京東方和TCL8.5代產品的相繼下線,標志著TFT-LCD顯示技術及產品在我國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然而,“代工廠”沒能形成從研發配套到產業配套的系統產業鏈,制約著產業發展:一方面新產業不能帶動全面研發和相關產業的率先發展;另一方面,新產業發展起步艱難,失去國際化的發展機遇。
“為此,以液晶顯示產業為核心鏈條的顯示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發展聯盟對相關材料、裝備等的研究,建立產業聯盟相互支持和專利技術共享的機制,探索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如何做大做強,十分必要。”王答成說。
龐春霖也明確表示,政策支持、產業聯盟是突破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瓶頸的有效措施。他說,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如何突破,特別需要強調政府部門要堅定支持自主平板顯示產業的決心和信心。盡管京東方、天馬、維信諾等企業容易遭受虧損,往往是這些自主廠商的出現打破了海外產品的壟斷,帶來整個行業產品價格下調,使整機和最終的消費者得到實惠。對于這些企業,不能簡單地以是否虧損來衡量好壞,對于這些企業的自主發展應給予積極和始終如一的支持。
此外,采取標準聯盟或專利聯盟的方式,把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有效地組織起來,改變過去松散和彼此惡性競爭的狀況,以標準制定或共建專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進行有效的捆綁,在各自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支持,將標準體系、專利體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檢測與評價平臺一致、完整地建立起來。
王家恒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如果產業鏈關鍵材料、裝備廠商、面板制造廠商及終端廠商可以進行‘深度合作、協同開發、共創價值’,國家及社會各界可以集中優勢力量、經營主體,全力支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本土企業發展,相信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會有一個新的跨越。”
在解決現有技術的升級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任歐陽鐘燦表示,我們必須吸取CRT時代所帶來的教訓:由于我國當時在TFT-LCD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在“十五”、“十一五”基本沒有安排TFT-LCD研究項目,導致在彩電向平板顯示轉型時,面板技術領域再次面臨國外壟斷,不得不重走引進的老路,被局限在產業鏈的末端。“在新型OLED顯示(有機發光顯示器)未產業化之前,我們要有前瞻眼光,構建梯次布局,融入世界研發AM-OLED最前線。千萬不能以‘一哄而起’引進海外低級‘廢棄線’代替踏踏實實的研發。”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