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眾多光伏企業來說,2012年絕對是個寒冬:無錫尚德“破產”,多晶硅企業大批停產,與此同時,美國的雙反更使得這個行業雪上加霜,眾多企業陷入困境。在經過將近一年的調整之后,伴隨著中國貿易爭端的和解和國內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我國光伏產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曙光,市場有望再次爆發。
在日前舉行的“2013光伏領袖峰會”上,眾多業內人士表示,光伏產業雖然曙光乍現,但要真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依然任重而道遠。要不再受制于人,唯一的出路在于技術進步,也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引領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遭遇寒冬
已經過去的2012年,注定是光伏發展歷史上最值得銘記的一年。從最初的美國挑起“雙反”,到后來的歐洲加入貿易戰陣營;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惡化,光伏生產企業出現破產倒閉,隨著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商無錫尚德宣布破產重整,整個光伏行業進入“寒冬”。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處長孫健在當天的光伏領袖峰會上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國光伏產業的對外依存度過高。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介紹,長期以來我國光伏行業形成了“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即晶硅原材料的供應主要由海外控制,光伏產品的終端市場也主要由海外提供。不僅如此,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也在海外。
資料顯示,兩年前中國光伏產品90%出口,集中在歐、美兩個市場,其中美國占了20%,歐盟占了接近70%。
除此之外,在光伏行業備受詬病的還有自身的盲目擴張、產能過剩。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城市都在發展光伏產業,有100多個城市已經建立了光伏產業基地。全國在光伏領域有2000家企業,其中1000多家是組件生產企業。2012年,多晶硅、電池片和電池組件持續下滑,我國90%的多晶硅企業停產,電池片和電池片組件生產企業則是生產多少就虧損多少。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為此曾表示這些數據均表明很多光伏企業投資并不是建立在科學的決策基礎上,更多的是受短期利益的驅動,缺乏對產業技術特點的分析,把一個技術性很強、市場風險很大的產業作為一個普通的行業來進行投資,所以現在光伏產業出現的狀況是在國際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盲目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際市場的大門逐漸關閉,國內市場卻還沒有培育起來,使本身就已產能過剩的中國光伏企業生存極為困難。
曙光乍現
“剛剛過去的幾年里,光伏行業的發展有成就也有錯誤,我覺得這就像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現在,青春期已過,將進入穩定發展的青年期。進入青年期的光伏行業還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天合光能集團董事長高紀凡說。
事實上,為了給處在青年期的光伏產業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國不斷加大對光伏應用的支持力度。2012年,先后啟動兩批“金太陽”示范工程,發布《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以及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等舉措。
今年6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擬推六項措施直指困擾光伏行業的發電量收購、補貼發放不到位、融資困難等問題。這也是國務院層面罕見地為一個行業出臺具體政策,意味著政府對光伏行業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先后出臺關于項目管理、電價、稅收等配套政策。
日前,中國銀監會印發《促進銀行業支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稱,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一位光伏行業專家表示,隨著行業不斷復蘇,以及《促進銀行業支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措施的落實,企業貸款情況應該會逐步改善。分析人士指出,去年還處在“寒冬期”的光伏產業今年迎來了曙光,市場對于光伏概念股的參與熱情或重新被點燃。
在一系列優惠措施的激勵下,國內眾多光伏企業也不斷謀求變局,開始將觸角伸到下游,其中光伏電站開發就格外受青睞。在政府擴大光伏發電規模計劃的吸引下,中國光伏企業紛紛重返本土市場。據報道,華能集團、招商新能源集團等國有電力企業及順風光電、英利綠色能源、晶澳太陽能等已經掀起了爭奪戰。
在眾多利好因素的幫助下,我國光伏行業的市場格局在不斷發生改變。“今年1到9月份我們對歐盟的出口所占的份額,從過去的70%多到現在不到30%,對美國的出口從過去接近20%,現在10%多一些。同時,其他新興國家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比如日本、印度、南非等等。我們的光伏出口已經從過去的歐美集中過渡為如今平衡發展的一個格局,這樣的格局對今后光伏行業的全面發展非常有利。”王貴清說。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表示,中國2013年新增光伏組件安裝量8.5-9GW,增量居全球首位。2014年全球光伏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裝機將比2013年增長20%左右,增量達到42GW。
技術創新是王道
盡管光伏產業的曙光乍現,但專家表示,要真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依然任重而道遠。
杜邦電子與通訊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鄭憲志在會上表示,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引領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光伏產業的發展動力源于不斷的技術進步。盡管降低成本是最為直接的競爭手段,但著眼長期發展,技術領先仍是光伏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所在。技術水平終將決定市場地位。”鄭憲志說。
在全球經濟危機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綠色自能增長、振興實體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而經歷過寒冬的光伏企業也漸漸明白產業的實力最終取決于自身的創新能力,不少企業紛紛推出科技創新戰略,增加研發人力和財力,使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保利協鑫的吳亮告訴記者,保利協鑫近年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斷研發完全自主的新技術,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比如,通過技術改進不斷提高多晶硅的轉換效率,從過去的只有15%~16%的水平提高到目前18%的水平。
日前發布的《2013中國光伏發展報告》顯示,光伏產業作為迅速發展大的新興產業,技術更新速度快,電池片、多晶硅等產業環節均不乏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實現‘贏家通吃’的跨越式發展案例。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品質、提升電池效率、簡化生產流程,實現新技術產業化,將為企業創造強大而持久的競爭優勢。
“在當前市場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技術突破顯得尤為迫切。光伏產品轉換效率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度電成本,組件效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度電成本可以下降5%~7%,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無改變產業格局的光伏新技術出現。另一個制約光伏發展的還有儲能技術。目前仍由德國引領,一旦儲能成本顯著下降,將完全改變光伏市場目前的發展速度。”專家表示。
但是,更有人士看好中國光伏的未來發展,認為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光伏革命會讓中國“領先一把”。
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企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近日發表了其新書《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在這本備受關注的書中,李河君認為一場由互聯網與新能源相結合而催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必將來臨,其核心就是新能源革命,而光伏就是新能源革命的關鍵。伴隨著太陽能產業的全球整合、新的技術突破、裝備的持續升級,太陽能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由于中國具有戰略、技術、人才、成本、制度、政策等十大優勢,中國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獲得巨大的機遇,從而在全球“領先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