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長達兩年多的長期產能過剩的起起伏伏之后,很難相信光伏產業的供應鏈已然進入了下一個產能擴張期。在2011年,整個產業被超過60GW的額定產能所累,而彼時EPIA數據公布的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僅為30GW。
受累于如此大量的產能過剩,再加上終端市場需求在2012年內幾乎未出現任何增長(31GW),隨后發生的狀況近乎宗教般自然而然。
整個供應鏈上產品價格的暴跌所導致的最好狀況是較低的產能開工率,而最壞的狀況則是企業關門大吉、破產甚至整個退出行業。
自那時起,整個產業經歷了逾兩年的無利潤發展,資本支出預算也被壓縮至僅對工廠設備進行最低水平的維護。
但是,據NPDSolarbuzz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終端市場的強勁增長復蘇將系統安裝量推高至36GW以上。
該市場調研公司的最新《光伏設備季報》預計,過去兩年內設備供應商對資本支出的凍結狀況,隨著供需的重新平衡,將在2015年即可出現解凍趨勢。
“在2012年和2013年,太陽能光伏設備供應商遭遇了該領域內最為嚴重的低谷期,”NPDSolarbuzz副總監芬利·科爾維爾(FinlayColville)表示。“這種下滑趨勢是由于嚴重的產能過剩所造成的,并在2012年對整個行業進行了洗牌,導致2013年內制造商的資本投資預算被叫停。”
Solarbuzz表示,行業內的產能過剩導致光伏設備支出在2013年下跌至八年間的最低點,僅有17.3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2011年為130億美元。這意味著2013年的設備供應商所獲得的訂單甚至少于10億美元。但是,Solarbuzz預計在未來的六個月內,光伏終端市場需求預計將追上45GW的產業“有效產能”。
該市場調研公司還指出,2014年預計出現的49GW的終端市場需求將有望將一級制造商的開工率推高至90%以上,同時提高生產外包模式的規模,無論是硅片、電池還是組件。
“因此,光伏制造商對于新增產能的計劃將很快會被公布,并最終促進設備供應鏈上的收益狀況出現強勁反彈。”Solarbuzz表示。
分析師預計,設備生產商的新一輪發展將主要受到小部分一級制造商的驅動——反映出了近期行業洗牌對整個供應鏈的整合作用。
資本支出收受到成本下調和生產力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刺激,起初將以1GW左右的增量出現。“隨后,技術導向型支出——歷史上來說對于光伏設備供應商來說是利潤增長潛力最小的領域,隨著逼近20%的光伏電池轉換率成為行業標準,該種支出將會逐步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Solarbuzz表示。
市場調研公司IHS也重申了其預期,指出光伏資本支出將從2013年的最低點增長42%,在2014年達到33.7億美元。
對于2015年的預期也顯示出了增長趨勢,盡管IHS將預期資本支出數字由43.41億美元下調至了42.2億美元。但資本支出預期數值在2014年已然出現了25%的增長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