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對玻璃主產區沙河進行了調研。調研顯示,現階段玻璃下游產業鏈的信心比上半年增長了不少,這樣貿易商愿意為廠家分擔一部分庫存風險。而現階段下游旺季需求能夠讓貿易商消化庫存,助推了玻璃現貨價格的上漲。11月以后的現貨價格下跌基本成為市場共識,但是廠家在成本線以下的降價會非常緩慢。
從庫存方面來看,全國現貨市場自7月底見頂以來庫存持續下滑。7月主要廠家庫存達到創紀錄的高位3251萬重量箱,自此以后庫存開始持續下降,現階段基本下降至2月底3月初的位置,9月12日統計的廠庫庫存總量為3156萬重量箱,最接近這一庫存數據的是3月初3159萬重量箱。也就說8月開始的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將4個月的庫存增量基本消耗完畢。這種情況在沙河玻璃廠家中得到了證實。我們調研的兩個廠家都表示庫存下降比較明顯,其中一個廠家現階段的庫存與7月庫存高峰時期相比下降了一半,而另外一個廠家庫存下降幅度也接近25%。
針對庫存下降但是玻璃廠家價格并未提高,我們的調研對象都表示,現階段的庫存雖然壓力不是特別大,但是并沒有達到讓廠家提價的程度。從貿易商方面來看,目前也主要處于去庫存的階段。我們調研的是沙河地區一家較大的貿易商,他們認為現在最怕的是廠家降價,在7月以前貿易商一直采取低庫存策略,8月后開始補庫,最近這段時間出庫速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而旺季能否持續到10月底甚至繼續到11月是存在很大不確定因素,如果現在補庫結果10月旺季提前結束,貨就砸手里了,因此現階段先把庫存降下來,如果9月底能夠降到理想位置,10月仍會考慮補庫。
成本方面,沙河政府基本下了死命令,9月底前必須開啟運行脫硫脫硝裝置。脫硫脫硝裝置對廠家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增加廠家的現金支出,因為目前銀行基本停止對玻璃行業的信貸,玻璃廠家現金流普遍不甚寬松,而脫硫脫硝裝置費用較高。另一方面,廠家采購裝置和裝置的運行成本最終都要攤銷到玻璃成本中,這樣又增加了玻璃的生產成本,據廠家介紹,脫硫脫硝裝置會導致成本上升50-60元/噸不等。
關于未來的預期,無論是玻璃廠家還是貿易商普遍不樂觀。普遍認為現階段價格尚能穩住,因為華東和華南市場需求仍然能夠穩住。這樣有利于沙河玻璃去庫存。現在主要關注國慶以后的需求,目前尚無法確定。不過廠家和貿易商普遍不看好11月以后的市場需求。在未來降價空間方面,廠家表示年初的持續降價主要是讓利出貨,但是今年淡季的降價可能會比較緩慢,因為沙河價格略微降一降就接近了成本線了,成本線以下如果沒有需求可能也會降價,但是每降一步都是割自己的肉,這跟讓利少賺點就是兩回事,所以后面降價越到成本線以下降價的步伐會越緩慢。而且沙河地區年內可能還有4-5條線窯齡到期停產,新建的線基本上年內不會投產,壓力會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