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雙反”時代,中國光伏企業通過開拓國內市場,正在逐步擺脫以往的“歐美依賴癥”。參加第116屆廣交會的光伏企業表示,國內訂單的增加彌補了海外市場的損失,總體來說,公司利潤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10月15日,第116屆廣交會開門迎客。據了解,本屆廣交會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專業化發展要求,不斷實現突破與創新,新增設了新能源展區,同時,將原電子消費品、計算機及通訊產品展區合并為電子消費品及信息產品展區。
走訪了相關展位,記者了解到中國光伏企業嗅覺靈敏,能夠理智應對后“雙反”時代。
主動調整靈活應對
記者首先進入了今年新開設的新能源展區。該展區集中展示了太陽能板、能源電池、節能燈等各種產品設備,來自浙江、山東、上海、廣州等地的新能源企業在這里集中進行產品展銷和推廣,來自俄羅斯、埃及等國的采購商絡繹不絕。
樂葉光伏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徐利燕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產品以大組件為主,主要出口歐洲市場,之前海外市場出口約占整體銷售額的80%左右,但自去年歐洲‘雙反’實施以來,海外市場份額下滑得厲害,現在國內銷售額約占整體的70%左右。”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專家王世江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對未參與“價格承諾”的中國光伏企業征收“雙反”關稅意味著這些企業將基本退出歐洲市場。“本來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主要就是薄利多銷,利潤不高。征收‘雙反’關稅后,企業基本就沒有利潤空間。”王世江指出。
徐利燕告訴記者:“歐洲實施‘雙反’之后,公司應變很快,迅速轉向國內市場。雖然國內市場價格相對透明,利潤可能沒有之前好,但國內訂單增加之后,彌補了海外市場的損失,所以,總體來說,利潤沒有受到較大影響。目前來看,公司還是在繼續擴展業務,購買器械。”
記者走訪了解到,中國光伏企業通過開拓國內市場,正在逐步擺脫以往的“歐美依賴癥”。業內人士指出,在后“雙反”時代,中國光伏企業要把握住國內光伏市場快速啟動的機遇,同時兼顧傳統市場和海外新興市場。
政府:不越位,不缺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可以預見,在光伏產業進入后“雙反”時代,相當一部分太陽能需求將轉入國內,政府正在從多個方面提高我國太陽能終端利用能力。長遠來看,加上行業整合,未來幾年光伏行業將會迎來良好發展態勢。
“在浙江衢州只有我們一家光伏企業會受到當地政府的較大力度扶持,有些項目會優先考慮我們的企業,特別是在大宗采購方面。”徐利燕告訴記者。
林伯強認為,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扶持,但應具有選擇性和適度性。
林伯強表示,目前光伏產業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享受了政府的扶持,雖然存在產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但仍然是未來新能源發展的方向。給予新能源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容忍度,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他指出:“我們應當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對新能源行業進行補貼時,注重技術的研發和做大終端市場需求。”
專家建議,政府部門需重新定位自身和市場的關系,不越位,但也不缺位,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光伏產業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