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化身“超級推銷員”,在出訪海外時既推銷中國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基礎性產品,也推薦核電、汽車組裝等高端設備。
這與當下我國大力提倡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不謀而合。應當承認,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漸成趨勢。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邁向共贏路?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近日,在《中國科學報》記者參加的“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首屆年會”上,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討。
最好的時代
中國高鐵進入全球五大洲,屢屢斬獲億元訂單;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五礦接手拉斯邦巴斯銅礦......近年來,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紛紛邁出對外投資、并購的步伐。昔日是全球最大投資地的中國,如今也在積極對外投資。
教育部前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章新勝向記者表示,嚴格來說,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開始走出去。但當時走出去的形式比較低端,更多的是勞務合作以及物資、產品的出口。“到現在,我們走出去的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國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也越來越完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門檻在不斷降低。”
“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和外國企業來華投資有望達到相等的規模。也就是說,過去30多年的招商引資一直以我們為主導,但在今年將發生轉折。”章新勝說。
他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不論走出去與否,任何一個企業都面臨著國際化戰略的制定和應對。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崔明謨向記者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2003年,根據商務部的統計,中國的對外投資為28億美元;但2013年中國對外非直接投資已達901億美元,增長32倍多。“可以說,中國的對外非直接投資已實現跨越式發展。”
民企彰顯活力
當前,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彰顯出哪些特點?
在崔明謨看來,中國企業對外合作的方式呈多樣化,特別是并購投資比較活躍。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從過去的綠地投資向跨國并購、設立研發中心、營銷網絡等多種方式拓展,同時從單個的項目建設向區域化、集群式發展。“這其中,中國企業對外并購是非?;钴S的。2013年,中國的并購額已達335億美元,占同期投資總額的37.2%。2014年,并購投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前三個季度,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并購交易275起,涉及49個國家和地區,總交易額為268。9億美元。”
“另外,投資主體的結構在不斷變化。雖然國有企業占半壁江山,但非國有企業的比重在不斷增加。”崔明謨介紹說,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共有1。53萬家企業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5434億美元。而根據測算,其中非國有企業占了44.8%。
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黃孟復表示,從相關數據來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勢頭更猛,效果可能更好,收益也可能更大。“目前中國民間的對外投資還沒有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體,但無論從存量投資規模還是當年流量來看,或者從發展速度來看,民間投資的速度增長非??欤锌赡茉诿髂旰秃竽瓿蔀橹袊鴮ν馔顿Y最主要的主力。”
尋求共贏之路
年會上,多位專家同時提出,要想成功“走出去”,中國企業必須積極尋求與當地社會的合作、互利、共贏之路。
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表示,企業走出去,首先要樹立風險意識,“要知道走出去的風險在哪里,沒有弄清風險,千萬別隨意對外擴張”;第二要有責任意識,要維護國家的聲譽;第三要有使命意識,要通過對外投資,推動我國經濟調結構促轉型。
崔明謨則指出,當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必須實現屬地化,融入當地,堅持合法合規,認真履行社會責任。“要通過與投資所在國的密切合作,增加當地就業和稅收,培養人才,并促進駐在國的產業升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互利共贏,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以及對外投資的可持續發展。”
黃孟復認為,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會出現一大批跨國公司,這也是一個強大經濟體的標志。因為如果沒有大批的跨國公司存在,這個強大經濟體的發展是有問題的。“而且,我預測可能會出現比跨國公司更國際化的公司,叫作全球化的公司。通過它們,能把中國的很多企業、很多技術人才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