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松宏觀經濟政策的措施,但今年第1季度GDP增長率仍再次下跌。在5月4日北京大學的“朗潤格政論壇”上,包括林毅夫在內的幾位經濟學者就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林毅夫提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持續性的增長減速更多的是由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導致,政府應該以更加積極的財政和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行逆周期的干預。
林毅夫指出,經濟持續下滑,可能帶來的風險包括失業率上升以及局部的金融危機。
林毅夫駁斥了這幾年經濟減速是因為體制機制、結構問題的說法。他表示,體制機制的問題,在2011年以前也存在,經濟下滑肯定有體制機制的問題,但更多是外部性的周期性因素。他表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在跑得更慢,出口因為國際經濟形勢不可避免地跑慢了;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本世紀以來最低,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四萬億投資大多已經建成,沒有新項目的話投資就會下滑;社會零售總額增速也在減緩,是因為失業可能性上升,大家對未來前景感到不明朗。
因此,林毅夫指出,政府有穩增長的責任,沒法依靠出口,就要依靠內需,依靠投資。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的有利條件、穩增長的措施非常多,“只要認識上是正確的,不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左右,保證7%的增長甚至超過7%完全有可能。”他指出,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在7%左右,但應該要力爭超過7%,“十三五”期間也一樣,7%應該是設定的底線。他還認為,中國未來5年GDP增長達到7%或以上沒有問題,問題是能不能把有利條件用起來,“一個千萬富翁不吃飯的話也會餓死”。
林毅夫表示,中國依然有很大的投資空間。
他指出,過去投資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連接兩個城市的,比如高速公路、鐵路、機場;但是城市內部的,比如地鐵、各類管網、城鎮化投資空間依然大,經濟回報和社會回報也都很高。此外,中國的政策空間很大,政府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相對低,問題只是過去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借短債做長期投資,期限不配套。中國的儲蓄率也很高,因此財政政策空間足夠大,貨幣政策空間也很大,即便兩次降準,準備金率和利率還是很高。
林毅夫駁斥了有關產能過剩、環保、基建投資的“似是而非”的觀點。
他指出,很多人把投資等同于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是因為以前經濟增長非??欤F在經濟增長比起以前少了3、4個百分點,因此相關行業肯定會產能過剩。但這些行業可以轉型升級,可以投資其他的基礎設施。有些行業之所以產能過剩,是因為需求減少,如果搞投資就要搞建設,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的需求就會上來。
他認為,不是說經濟增速下來了,環境就會改善。環境問題主要依靠加強監管。如果要減緩經濟發展速度,就會推遲進入高收入的時間,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他拿印度與中國對比,說明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遠沒有制造業大,現在說把產業結構調整到以服務業為主為時過早。
他還反駁了基建投資回報率低的說法。他指出,基礎設施投資折舊率低,投資回報是長期的,而且基建投資往往具有正面的外部性。“基礎設施應該做,而且應該政府來做,什么時候做?經濟下行的時候做。我很高興的是,4月30號的政治局會議上,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出全面評估后,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上主張讓財政和貨幣政策在投資上發揮作用。”
此外,林毅夫指出,產業投資上也大有可為。他將產業分為追趕型、趕超型、退出型、“彎道超車”型和戰略性,而對每一類型的產業,政府都需要通過不同方式去支持。
具體來說,第一類追趕型產業,在海外并購、利用國外技術、招商引資(把國外的優秀企業吸引到國內設廠)方面有很大空間。政府在其中應該扮演它的角色,比如去海外收購需要錢,也需要外交簽證、人才、法律、金融、會計等方面的服務;第二類趕超型產業,指技術已經國際領先的產業。對這類產業,政府需要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國際領先的企業并購國外其他曾經領先的企業;第三類退出型產業,這類產業在國內看是產能過剩,但這些產業大部分的投資也是最近十年開始的,所以它們的技術還是非常新的。“一帶一路”可以把中國這些產業的產品賣出去,也可以把生產基地搬出去;第四類“彎道超車”型產業,以人力資源投入為主,研發周期非常短。比如很多互聯網業態,這類產業也需要政府的支持;第五類是戰略性產業,資本投入大,研發周期長。但是這類企業會帶來配套產業,對地方經濟增長有好處,地方政府也應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