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年初上海確定了全市產業結構調整1000項的艱巨任務。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啟動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77項,其中,單項調整438項,區域調整139項,實現了時間、任務雙過半。
陣痛去年減少產值近184億
上海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調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去年,上海新出臺了全國第一份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清單和能效指南,通過差別化的電價,以強制性、約束性標準配合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主動調整。
平板玻璃、鐵合金、電解鋁、皮革糅制四個行業在全國率先全部退出;37家污染嚴重、低產出的磚瓦企業全部關停;外環線內傳統紡織印染調整完成;鑄造、鍛造、熱處理、電鍍等四大工藝持續關停生產線;鋼鐵、石化行業啟動布局調整……通過這些年調整,本市關停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業6400多項,平均每年調整關停800項左右。特別是去年在國內外經濟復雜嚴峻的背景下,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本市實施調整關停企業644項,減少產值近184億元。落后產能的逐步退出,為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騰出了空間。
今年,調整速度依然不減。上半年,有85%以上的調整項目屬于“負面清單”或“三高一低”行業,主要分布在金屬加工制品、傳統機械、普通建材等行業。
成果創新創意產品源源不斷
如今,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壓和減”不是目的,要在調整中為創新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其中,要有擔當,更要有智慧。
上海有104個產業區塊,面積約790平方公里。其中,鄉鎮一級的開發區有2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產出卻只有68億元,遠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怎么釋放這些土地資源?改革過程中,敢不敢動少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引入優秀的開發主體?
松江區與臨港集團合作開發的漕河涇松江新興產業園區,探出一條新路。“我們是通過漕河涇開發區的國有資產跟當地鎮政府集體資產合資,國資國企帶動鄉鎮集體經濟共同發展。”漕河涇松江園區總經理助理杜玉梅介紹說。
創新合作機制后,園區所處的新橋鎮,集體資產在園區開發初期投入2400萬元,經過8年多的滾動開發,股權投資價值已經超過8億多元;同時從園區發展中每年可獲得約2000多萬元收益,確保集體資產增值。由于園區探索國有資產與集體資產捆綁開發,從占股60%退讓至51%,得到股份的新橋鎮離土農民,每年獲得分紅。
“變身”后的漕河涇松江園重點聚焦光儀電、檢驗檢測、3D打印等新興技術,去年實現稅收6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億元。園區內,平均每家企業占地僅1畝多,單位面積稅收產出卻超過松江工業土地平均產出10倍以上。
南翔智地前身為國企舊廠房。在政府支持下,南翔智地重新規劃、開發設計,著力打造新材料、信息科技的孵化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小蝌蚪—孵化成青蛙—成長為青蛙王子”的理念,打造創客學院、創業銀行、創客公寓、創客作品展示空間等,集聚了一大批創新企業。超窄條形喇叭單元創音、太陽能充電帽子、不丟鞋等最新創新創意產品源源不斷從創客中心誕生。
未來培育“互聯網+”新增長點
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四新”)是上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主攻方向,目前已形成一批值得關注的發展領域和頗具活力的企業。
傳統制造業正朝著“智造”、“制造+服務”等方向發展。福斐科技、光韻達、通江科技等3D打印企業,改變傳統“制造決定設計”模式;衛星導航產業依托“北斗”系統開創導航技術、制造與應用服務融合新領域;生命健康產業推動高端生物醫藥制造與生命健康服務相結合,如寶藤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建立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數據庫、醫學生物信息與臨床信息數據庫。
產業結構調整,呼喚新經濟增長極不斷涌現。上海建設“智慧城市”正在全面擁抱“互聯網+”,為上海經濟的新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活力源。
2006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4年上海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連續突破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五個關口,產業規模從三年一個臺階發展到兩年一個臺階,如今躍升至一年一個臺階。特別是上半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經營收入超過1368.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1%。其中,軟件產業依然是信息服務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領域,一季度經營收入80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2%。
較北京、深圳等互聯網重鎮,上海互聯網產業正在形成獨特的“海派”競爭優勢和發展特色。一季度經營收入287.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6%。數字互動娛樂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網絡視聽成為用戶規模最大的互聯網應用服務之一,占據全國市場約1/4份額。全國第三方支付領域60%左右的業務量和54家企業匯集上海。
截至今年6月22日,在全國公布的互聯網領域投融資案例共755筆中,上海以139筆的數量僅次于北京。其中,超過5000萬美元的大投資有26筆。投資者在滬投資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本地生活服務、互聯網金融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