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玻璃期價突破今年以來[860,950]震蕩區間,主力1509合約一度下破至835元/噸的低點(剔除9日當天外部系統性沖擊)。此輪下跌現貨領先于期貨,7月初,華中地區現貨連續3次暴跌40元/噸,期現價差一度被拉高至150元/噸以上。巨大現貨壓力下,期貨在7月中旬開始緩慢跟跌,但整體跌幅不如現貨。
對于玻璃等工業加工品來說,在產能利用率不足100%時,產量是需求的半生變量,需求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不論是從產量、表觀消費還是最終的價格指標來看,6、7月份以來全國玻璃需求降幅均在放緩。由于在需求結構和指標選擇上的缺陷,我們暫無法得出準確的需求模型。細分來看,占玻璃需求近一半的房屋竣工用玻璃仍在下滑。新開工提前18個月的提前指標顯示年內竣工用玻璃需求仍在低位。但另外兩項家裝和翻修用玻璃需求表現向上,各細分項對沖后,整體需求疲弱但并未見超預期惡化。
武漢降價后,現貨盤面最低價理應向武漢地區收斂。但不論是從下跌幅度,還是速度來看,均不如現貨激烈。可能的原因在于兩點,市場關注資金較少以及空頭對于玻璃倉單屬性的擔憂。
按照武漢地區現貨價格計算,月末華中現貨盤面價格僅770元/噸。即使考慮9、10月份可能的季節性漲價(我們對此并不看好),和倉單成本,100元/噸的價差也過于龐大。以往交割經驗上,倉單價格往往偏離現貨盤面價格。廠庫無動力制作倉單是抑制期現回歸和空頭入場的主要原因。截止7月底,交易所可見倉單量仍是6月轉拋過來的533張。
另一個對于9月空頭不利的在于1509仍在增加的持倉。可以看到,7月中旬開始,周邊工業品均開始逐步移倉。但玻璃1509持倉非但不減,反而仍在緩慢增加,按照月末10萬噸持倉,對應單邊現貨100萬噸玻璃。100萬噸接近于目前所有廠庫首批庫容總和,較大持倉背景下,空頭難以交貨。
如此背景下9-1價差再度被拉開。7月最后一周,1509和1601合約價差由前期10元/噸附近擴大至20元/噸。此次價差拉開更多是資金博弈的結果,基本面因素并不強。
綜上,玻璃漫長筑底期尚未過去,基本面超預期惡化難見。7月現貨暴跌源自華中去庫存動作,目前來看這一趨勢放緩但尚未結束。后市仍需監測華中地區庫存壓力,成本角度上下行空間不大。基于1509合約100萬噸持倉和玻璃倉單屬性,近月多是資金博弈結果,不建議空頭介入。基于近月博弈的買9拋1可少量參與。遠月合約上,單邊仍以弱勢震蕩為主,逢高短空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