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板玻璃行業:
著力向汽車前風擋玻璃、飛機、高鐵、高檔建筑裝飾方向及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重點開展窯爐結構三維仿真數學模型等基礎研究,建立高熔化溫度、大粘度、難均化、不易澄清、料性短的特種玻璃溫度場、流動場物理模型;攻克極難熔特種玻璃生產熔化和澄清工藝和技術,高強超薄玻璃全自動拉邊技術,退火工藝精確控制技術,高強度、高穩定性柔性玻璃制備技術等前沿技術;開發玻璃表面多元組分復雜化合物微結構調控技術,大面積、均勻、穩定鍍膜技術;開發平板玻璃節能窯爐新技術,玻璃熔窯煙氣除塵脫硫脫硝和余熱發電一體化技術,浮法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型控制與管理技術;開發玻璃四軸搬運機器人、智能自動機器人鋪紙機以及平板玻璃垂直堆垛機、數控拉邊機、新型垂直攪拌器、熔窯組合式投料裝備等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關鍵裝備;開發新型節能Low-E玻璃、真(中)空玻璃,TCO、高世代平板顯示器TFT-LCD等特種功能玻璃(基板)技術和成套裝備,建設高世代TFT基板和蓋板玻璃、電致變色智能玻璃、多功能鍍膜玻璃、高性能復合防火玻璃等產業化示范線,降低能耗及污染排放水平,提升中國浮法玻璃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在浮法玻璃制備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建筑衛生陶瓷行業:
重點開發薄型建筑陶瓷磚(板)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連續球磨工藝技術,新型干法制粉工藝及成套裝備技術,節能高效多層輥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氣化(自)凈化技術裝備,陶瓷裝飾用噴墨印刷技術裝備,激光打印技術裝備,新型自動陶瓷磚撿選包裝技術,粉料標準化和功能噴墨墨水等;輕量化節水型衛生陶瓷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衛生陶瓷低壓快排水成型技術,高壓成型技術,衛生陶瓷智能化生產技術及成套裝備(包括具有自學習功能的機器人施釉技術、衛生陶瓷初始模型3D增材打印技術、衛生陶瓷注漿機器人、衛生陶瓷修坯機器人、衛生陶瓷裝窯機器人、衛生陶瓷智能化高效干燥系統),模型研發NC加工技術,抗菌自潔新型色釉料制造技術,提升衛生陶瓷智能化及健康使用功能等;開發低品位原料應用和利廢型新產品生產技術,原料標準化及柔性精確自動配料技術及原料全指標在線監測校正系統,寬體節能窯爐,低溫燒成技術,余熱利用技術,機器人應用技術,自動儲存轉運生產線,智能化立體倉儲技術,高效收塵、脫硫、脫氟技術與裝備等共性技術,建筑衛生陶瓷產品創意設計與制造技術,研制陶瓷基適宜居住裝飾的功能性新材料(隔音、殺菌、清新空氣等),實現建筑衛生陶瓷設計和制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
(四)建材新興產業:
聚焦適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硅、石墨烯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的微創醫用材料,服務并配套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新材料,著力研發并拓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的應用領域,為提升建材工業制造水平和向高端發展打開新的局面。
重點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碳纖維、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高性能玄武巖纖維產業化制造技術,發展高性能纖維預成型體設計制備技術、高性能纖維熱固性復合材料、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術,完善并提升大型化、高性能化、輕量化兆瓦級低風速葉片和超大功率(5MW以上)海上風機葉片制造技術,纖維增強樹脂基大型復合材料制品廢棄物資源化應用等產業化技術;突破結構復合材料增韌和耐高溫復合材料技術,擴大應用領域和應用水平,促進結構復合材料產業規模發展;突破結構吸波、結構透波、結構導電等功能復合材料技術,實現結構型功能復合材料系列化和基本產業化。
重點研發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產業化及裝備技術,先進陶瓷材料及部件(包括先進陶瓷粉體低成本、綠色制備技術,高性能復雜形狀陶瓷部件近凈尺寸高效成型、快速燒結技術及評價等)制備技術,特種功能晶體生長及其加工工藝、器件設計與制造、生產裝備關鍵技術,高頻、大功率、耐高溫、抗輻照半導體微電子材料制備技術;重點突破高可靠性氮化硅軸承球等系列化產品產業化技術,薄壁、高強超特高壓輸變電電瓷系列化產品產業化技術,大尺寸高均勻ALON透明陶瓷制備技術,高光輸出、快衰減、大尺寸Ce:LaBr3閃爍晶體產業化技術,超低膨脹微晶玻璃產業化技術,微創醫用激光光纖產業化技術;建成多功能陶瓷纖維復合過濾膜、高性能非氧化物陶瓷系列產品(氮化硅、碳化硅陶瓷等部件)、超特高壓輸變電電瓷系列化產品、高水平閃爍晶體及器件、高品質石英玻璃、低膨脹微晶玻璃等示范生產線。有力支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重點開發非金屬礦物深加工及環境友好材料關鍵制備技術。研發石油催化裂化用抗中毒催化劑載體晶形控制、設計、性能調控技術;開發高耐蝕預水化防滲材料生產技術,高真空度控制與吸附柱撐離子交換功能強化技術;開發中低溫SCR催化劑高活性原料粉體合成與成型技術及氮氧化物煙氣處理材料成分設計、生產技術;開發高性能保溫、隔熱、絕熱節能礦物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開發高性能助懸浮、緩釋、增稠環保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難處置工業廢水高效凈化礦物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開發飼料脫霉用礦物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土壤生態修復調理礦物功能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研發非金屬礦干法超細粉碎分級設備大型化及智能化制造技術。大幅提升我國非金屬礦物材料研發和應用水平。
(五)新型墻體材料行業:
針對我國未來極低能耗建筑(被動式房屋)的發展需求,研制滿足于被動式房屋極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絕熱材料、防火隔離帶絕熱材料、自膨脹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氣材料,輕質自保溫夾芯復合墻體材料等關鍵材料。研制工業化、裝配式綠色建筑用三板體系需要的新材料與建筑部品;研究建筑裝飾裝修、節能材料模塊化選取與搭配技術,應用于復合夾芯墻板等部品中的超輕質泡沫混凝土、輕骨料混凝土保溫結構一體化材料制備技術;滿足未來工業化、裝配式綠色建筑輕質、保溫、節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需求。研發適應綠色建筑及裝配式建筑市場需求的節能、綠色、生態性能的新型墻體材料及塑料異型材、管材等新型有機化工建材。重點研究圍護結構中的墻體與屋面體系,突破關鍵應用技術,推進材料結構一體化進程。重點開發輕質高強保溫砌塊和預制建筑墻板,低導熱高強度發泡陶瓷砌塊、利廢節能的輕質內隔墻板、外墻復合保溫板和帶裝飾面的裝配式墻板及砌塊,包括高性能泡沫混凝土與輕集料混凝土墻體自保溫系統成套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技術;農村建設用建筑保溫材料,外圍護結構保溫用材料以及巖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溫陶瓷板等A級防火保溫系統,研發超低能耗建筑配套建材技術,形成一批適應建筑安全要求的節能、環保墻體主導材料體系,滿足不同氣候條件區域綠色建筑對綠色建材的增長需求。開發適應“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強地面建材,增加城市涵養水分能力。開發燒結墻材生產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污泥技術及裝備,解決生活垃圾和污泥處置過程中的關鍵工藝技術、尾氣處理等問題。
(六)混凝土及制品行業:
開展極端環境下混凝土材料耐蝕抗裂機理、服役性能評價、微結構設計和性能調控原理,化學功能材料分子設計和構效關系等基礎研究;攻關混凝土密實、抗蝕、抗變形用化學功能材料和礦物摻合料的設計、生產和應用技術,低能耗高抗裂混凝土制品及高性能預拌混凝土制備關鍵技術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重點研發混凝土材料高性能化、綠色化和多功能化技術(包括混凝土的高流動、高抗裂、高耐久、超高強、超高韌、超早強性能,密實、抗蝕、抗變形用化學功能材料和礦物摻合料的設計、生產和應用技術),混凝土結構防護、基體防腐和鋼筋阻銹關鍵技術,極端環境搶修搶建用混凝土及智能制造技術,C80低收縮高強混凝土以及超高強超高韌性防護混凝土制備關鍵技術,混凝土3D打印技術等,開發自密實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生態靜水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和耐堿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等其他混凝土技術。研發、完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技術,建設遠程高程泵送混凝土生產示范線和混凝土智能制造示范線等,開展長壽命混凝土在極寒、海洋離岸、高輻射等環境應用示范,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推廣應用水平,完善混凝土預制構配件的通用體系,滿足海工、能源、交通等國家重大工程要求。
(七)耐火材料行業:
以無鉻化為方向,重點開發水泥窯用低導熱輕質高強耐堿磚、低導熱高強抗剝落磚、低導熱鎂鋁尖晶石磚、鎂鐵鋁尖晶石磚、低導熱硅莫復合磚。以高性能化為重點,研究開發微納米增韌型澆注料、高溫噴補結合材料、輕質高強耐堿耐火澆注料、自流式耐火澆注料、干法噴涂料等低導熱長壽命耐火材料,玻璃熔窯用低導熱熔鑄AZS磚、氧化鋁格子磚、高強高密度硅磚、抗蠕變鋯英石磚、燒結氧化鋯磚、大型整體U形熔鑄Al2O3流槽磚等材料,為加快實現我國建材工業窯爐產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化提供技術支撐。
五、重點工程
(一)實施“強基工程”。
著力開展纖維增強材料在聚合物基體中分布均勻性、界面粘結強度、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及材料破壞機理;先進陶瓷的精細微結構控制、燒結機理和可靠性評價技術;特種功能晶體的生長機理及控制技術;典型非金屬礦物材料微結構及其性能演化、服役機理;復配無機礦物高溫熱熔成纖機理等基礎研究。突破高性能復合材料多尺度建模和表征、評價;先進精密陶瓷材料的設計、性能表征和壽命預測;大尺寸特種功能晶體的生長和評價;典型非金屬礦物材料選擇性吸附性能調控等前沿技術。為形成一批規模化建材新興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施“兩個二代”技術裝備研發示范工程。
全面深入開展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創新研發、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技術裝備創新研發和配套耐火材料及輔機創新研發工作,圍繞相關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與主攻方向開展重點攻關,在現有水平基礎上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我國水泥和平板玻璃工業現代化、智能化和技術信息一體化,其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3-5條“兩個二代”示范生產線,“十三五”期間,60%左右的水泥、平板玻璃生產線“十三五”末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三)實施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工程。
在不斷創新提升與完善“華新模式”、“中材模式”、“金隅模式”、“海螺模式”等不同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垃圾技術路線的同時,從政策支持、交流合作、標準規范、工程示范、市場推廣、公共關系等方面全程進行專業化的攻關和服務,爭取將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納入市政垃圾處置規劃,配合政府部門爭取出臺有助于促進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的指導政策,做好全國水泥窯處置生活垃圾試點工作,推動水泥窯協同處置工程的推廣,建立起技術推廣體系和應用機制體系,進一步加大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力度。“十三五”末,爭取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占總量的比例達到15-20%。
(四)實施建材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推進工程。
在開展“高強度、低介電透波、耐熱等高性能玻璃纖維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研發”、“高強玻纖、高性能復合材料在汽車、節能環保、通訊、石油等領域的示范應用研究”、“高檔碳纖維生產技術及其制品在新能源、建筑建材等市場的示范應用開發”、“超大功率(5MW以上)海上風機葉片的制備技術及示范應用開發”、“新型膨潤土工程防滲材料的研發”、“綠色橡膠用非金屬礦物材料研發”等建材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會企聯合攻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會企聯合攻關的作用,拓展攻關的領域和深度,加快建材新興產業的發展步伐。圍繞“高世代電子玻璃基板和蓋板核心技術開發”、“高品質特種光電功能玻璃及制品開發”、“建筑高效節能與安全功能玻璃關鍵技術開發”、“微創超細內窺鏡及醫用激光光纖產業化開發”、“先進陶瓷及特種功能晶體制備產業化”、“大尺寸合成石英玻璃材料及其制品產業化開發”等,突破關鍵材料制備技術與裝備瓶頸,在規模化、產業化方面邁出實質步伐,為實現“十三五”末“建材新興產業及制品的工業增加值達到建材工業總量的50%”的目標提供必要支撐。
(五)實施綠色建材生產及應用示范工程。
實施《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提升綠色建材的質量內涵與功能,構建綠色建材產業體系。打通推廣應用的通道,營造良好的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環境。建立綠色建材評價標識體系,發布綠色建材產品目錄,制修訂綠色建材標準,拓寬和增加綠色建材應用范圍;引導市場消費,推動綠色建材下鄉,擴大需求;推進綠色建材示范小區和產業園配套供應,增設一批以綠色建材為特色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和實驗室;建立為綠色建材發展服務的公共研發、技術轉化、檢測與認證平臺;探索由企業自發籌建各產業發展基金,助推有益綠色發展的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完善建材行業生產與建筑應用相關單位之間的聯手機制,加強與建筑設計、工程建設的上下游聯接與互動,推動建材綠色發展。
實施Low-E玻璃推廣應用專項行動。組織行業和聯盟企業共同研究解決生產、應用中的有關技術、裝備和進入建筑應用的設計和工程規范等問題,積極推動研究制定建筑門窗相關的節能標準和驗收規范,努力爭取實現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強制使用節能綠色Low-E玻璃的政策出臺,促進Low-E節能玻璃、真空玻璃等節能產品的普及應用。
“十三五”期間綠色建材占到主營業務收入的30%左右,新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占到35%以上,試點示范工程綠色應用比例達70%以上,既有建筑改造的應用比例達到80%,實現建材生產和建筑應用的能耗、排放都有較大幅度的降低。
(六)實施標準創新提升工程。
按照國家標準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總體要求,認真實施《關于創新提升標準,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做好標準創新的頂層設計,將工作的著力點聚焦在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約瓶頸上,強化標準立項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升標準的先進性和時效性,突出標準實施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標準引領和支撐行業創新發展、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積極努力在綠色建材與建材新興產業等新領域組建標準化技術組織,服務建材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定期開展專業知識培訓和評價,全面提高行業標準化人員整體素質和水平。深入開展建材行業強制性標準清理整合工作,系統建立協調配套、結構合理、規模適度、內容科學、實施有效、符合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的強制性與推薦性標準配套的技術標準體系。充分發揮協會(團體)標準在響應市場需求快、制修訂速度快、先進性強等方面的優勢,增加標準的及時有效供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協會標準品牌。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加快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我國建材標準的國際化,進一步加快中國建材標準走出去步伐。
(七)實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試點工程。
把握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推進建材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專利保護與運用為目的,以構建企業主導的專利運用體系為核心,針對專利運用模式創新、新業態發展與金融創新結合緊密的特點,發揮行業協會的引領、協調、服務作用和橋梁、紐帶作用,探索建立“政產學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專利協同運用新機制,培育1-2家能夠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國家專利協同運用試點單位,20家左右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推薦一批中國專利獎候選單位。建立健全重點行業專利運用體系,實現專利的協同創造、協同運用、聯合保護和協同管理,加快推進專利運用高端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發展,不斷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八)實施“優勢產能走出去”國際合作工程。
緊緊圍繞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積極實施“建材優勢產能走出去”國際合作工程。進一步拓展對外合作方式,在繼續發揮傳統工程承包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工程承包+融資”、“工程承包+融資+運營”等合作,有條件的項目鼓勵采用BOT、PPP等方式,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開展裝備制造合作。發揮國內行業骨干企業、工程建設企業的作用,鼓勵大企業率先走向國際市場,帶動一批中小配套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產業鏈戰略聯盟,形成綜合競爭優勢。在有市場需求、生產能力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以投資方式為主,結合設計、工程建設、設備供應等多種方式,建設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建材、新型房屋等生產線,提高所在國工業生產能力,增加當地市場供應。并與具備條件的國家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在中國建材聯合會的統籌組織協調下,聯合各有關專業協會、地方協會推動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與政府部門、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組織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和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等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堅持需求導向、應用牽引下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爭取國家立項、行業立題、企業自主研發相結合,科學有效地推進建材行業技術創新工作。
(二)爭取良好政策環境
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企業繼續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等稅收政策的同時,積極爭取其他相關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重點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加強對國內外建材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形勢研究,做好政策預研工作,協助政府加快研究制訂促進建材技術創新的新政策。
適應國家科技體制深化改革要求,鼓勵、支持企業自主決策、先行投入,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然后爭取國家財政后補助或間接投入。千方百計爭取地方財政、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入和支持建材產業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建材新興產業發展資金的籌措與使用,加快支持相關企業開發新產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積極爭取“首臺套”優惠政策。
(三)營造科技創新氛圍
創新各級領導和科技人員的思想觀念,整合行業科技資源,以行業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為基礎,營造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線上、線下研發公共科技平臺,提高項目的研發效率與技術水平。充分發揮產業技術聯盟的優勢,形成合力,推動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示范。創新科技創新的評價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的銜接。爭取政策支持強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建立有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與利益掛鉤的激勵機制,創造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條件與環境。
(四)發揮標準引領作用
針對建材行業傳統建材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新興建材產業發展緩慢造成行業結構失衡的嚴峻挑戰,建立健全建材行業標準創新工作體系,創新標準制修訂體制機制,加快協會標準的創新和發展,加快落后標準修訂和滿足建材新興產業及新材料發展需求的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標準國際化步伐,為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調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性,形成產學研用聯合人才培養機制。鼓勵科技人員自辦、領辦企業。鼓勵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到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兼職。積極引進產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強大新動能。
(六)拓展國際技術合作
鼓勵企業開展國際技術交流活動,采取科技合作、技術轉移、資源共同開發與利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等多種方式,擴大我國建材工業技術創新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吸引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在國內建設高水平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運營中心,帶動建材行業和國內企業創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