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能源革命蓄勢待發。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從當前做起,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十三五”時期是我國低碳轉型的關鍵期,我們要在節能提效、減煤、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油增氣、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多個方面發力,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共贏。
我國能源發展的時代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期。推動能源革命,有著重要的時代背景,乃大勢所趨。
第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同時,我國能源發展也有了新態勢。一是總量增速放緩。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0.9%,用電量僅增0.5%。二是能源結構逐步優化。煤炭的年消耗從“十二五”前兩年的增量較大,到“十二五”后兩年的負增長,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達到12%。三是更加注重能效和環境。四是能源科技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
引領經濟新常態、落實發展新理念,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我國能源發展處于戰略轉型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生產消費革命。要充分認識速度變化是發展的必經階段、結構變化是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內在要求、動力轉換是能源發展的根本出路,積極探索和找準工作著力點。
第二,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三五”時期需補短板,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對推動能源轉型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十三五”時期,我們要補齊環境短板,環境質量應明顯改善,污染排放和碳強度應有明顯下降。在這一過程中,能源轉型是基礎,其必要性是顯然的。而且低碳轉型的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也日益增加,這為實現能源轉型提供了良好條件。
第三,實現2020年國家低碳發展目標的需要。我國2009年確定了2020年的低碳工作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2015年我國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進一步提出了2030年的低碳發展目標: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而這些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對能源進行大踏步地、徹底地改造。
第四,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啟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階段。《巴黎協定》指出的目標和方向,是人類發展路徑創新的新成果。走綠色、低碳之路是一場國際比賽,我國要在這場比賽中不落伍并爭取主動,能源革命是關鍵。國際經驗表明,高碳發展并非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低碳發展之路可以通向現代化。國內外形勢都充分說明,推動能源革命,實現低碳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的路徑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能源革命發力提速的關鍵時期。“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這為“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轉型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國內、國際兩方面,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形勢,積極應對能源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深刻認識、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抑制不合理需求、技術進步、能效標準管理,多管齊下節能提效,實現“能源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具體來說,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效低、能源強度高的狀況,應有明顯的改觀,做好“去產能、去庫存”,防止產生新的產能過剩。
二是大幅度減煤。在“十三五”時期,不再增加煤炭消費量。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也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其中,“散煤替代”是“十三五”時期的一個重要工作。要用氣、電、余熱、可再生能源等實現大量散燒煤的替代。
三是大力度、高質量發展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水、風、光、生物質、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降低成本。
四是穩油增氣。要提高燃油標準,發展新能源車。同時,加強石油的替代,擴大天然氣使用范圍。天然氣(含非常規)是相對低碳的化石能源,要努力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10%以上。
五是發展智慧能源互聯網。電力系統向可再生能源的適應性變革,是能源體系低碳轉型的重點。在這一過程中,要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同時要把橫向的多能互補和縱向的源、網、儲等結合起來,發展智慧能源互聯網。
六是在新型城鎮化中堅持低碳設計,推進農村能源形態的進步。“十三五”時期影響能源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城鎮化。城鎮化特別是基于燃煤的傳統城鎮化可能會加重環境負荷,因此,我國的城鎮化需要精心設計。比如,提供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節能、環境友好的建筑,減少職住分離,注重梯級用能,等等。此外,還要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滿足用能的增量。要因地制宜,用天然氣、光、風、生物質、地熱等,以及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加上大數據智能化管理,推進農村能源形態的進步。這些都是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涵。
鏈接:全球第三次能源轉型的特征
能源轉型是指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并對一國社會經濟發展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從全球來看,曾經發生過兩次能源轉型,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成為主導能源,第二次是油氣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當前正在進行第三次能源轉型,盡管處于初期階段,與前兩次能源轉型相比,已具有明顯的區別。
一是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當前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清潔、低碳、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并將取代化石能源成為主要能源。從電源結構來看,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僅次于煤炭的、全球第二大電力來源,IEA預計,到203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將占所有新增發電容量的一半以上。從燃料結構來看,生物燃料和電力已部分替代石油。201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迅速增長。
二是以建立低碳、可持續的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體系為目標。前兩次能源轉型是伴隨工業革命進行的,機械化、自動化的大工業生產,使得能源需求在短期內快速上升,形成了以提供高能量密度、大規模的能源生產體系供應。英美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率先實現了前兩次能源轉型并充分享有能源轉型的紅利,大量的化石能源投入到生產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但也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生存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而當前的能源轉型源于對高碳能源使用后果的科學認識以及低碳能源利用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的自覺行動加上科學技術進步構成推動第三次能源轉型的基礎。從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消費同等能量能源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在一些國家已開始減少,以分布式為代表的適應于可再生能源特點、環境友好的能源生產體系正在形成,傳統的能源消費正在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三是合作共贏、政策引導是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特征。能源轉型所要解決的資源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和安全問題是全球性問題,僅依靠少數國家不能取得明顯效果,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國際合作機制,促進世界各國共同行動,實現能源轉型。與前兩次能源轉型僅在少數發達國家率先進行不同,當前進行的第三次能源轉型的全球化趨勢非常突出。當前,各國政府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除了一些能源消費大國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外,一大批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在轉型。2015年,全球已有多個國家設立了可再生能源轉型的目標。前兩次的能源轉型,分別經過了上百年和數十年,當前進行的能源轉型,政府政策的引導至關重要。時不我待,主動作為,是當前能源轉型與前兩次能源轉型的一個重要區別。
四是能源轉型是科技進步推動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正在進行的能源轉型雖然政策引導的作用突出,但是推動能源轉型的根本力量仍是科學技術。站在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來認識能源轉型,要避免完全照搬他國的政策工具與措施;要避免從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優勢等角度片面地理解能源轉型,影響對能源轉型趨勢性的認識;要避免把能源轉型等同于能源革命或者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從能源發展規律來看,能源轉型需要較長的時間,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推進能源革命,是要加速能源轉型的進程。能源革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也只是解決我國當前能源轉型過程中一些問題,不能完全替代能源轉型,能源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促進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