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建材行業開放發展的五年
“道路通,百業興。”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建材先行。回首過去的五年,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正在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托,逐漸形成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建材工業為此鋪展出一幅氣勢恢宏的嶄新畫卷,有力支持了沿線國家的建材工業生產,幫助相關國家加快經濟建設,同時也使中國建材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收益。
開放路上碩果累累
在新常態下,我國的鋼鐵、水泥、玻璃等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的重大壓力,正在經歷著轉型的陣痛。此時的“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戰略顯得格外重要,它開啟了中國建材企業的新航程,為建材行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使其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加,建材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原材料,需求空間巨大,企業必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作為建材行業的央企,中國建材集團在75個國家承接了312條大型水泥成套裝備生產線,占全球新建水泥生產線的65%;海螺水泥在2011年開始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布局東南亞地區;冀東水泥、葛洲壩集團和華新水泥積極走出國門,促進了國際產能合作,一時間涌現出冀東南非曼巴水泥、葛洲壩哈薩克斯坦西里水泥和華新柬埔寨CCC項目等一大批重點國際水泥項目,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歡迎;中國中材國際工程憑借優良的品質和過硬的技術水平,水泥裝備和生產線建設連續九年市場份額全球第一……這些碩果累累的成績單就是建材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最佳注解。
“走出去”發展既是新的發展空間,又是高端發展的開始與實踐,我國建材行業有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不僅擁有一流的技術和裝備,還具備先進的管理和經營優勢,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特種水泥、電子玻璃、光伏玻璃、石膏板、玻璃纖維、碳纖維、新型房屋等領域登臨世界舞臺,逐步成為了全球建材領域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例如,凱盛集團在英國開發200MW光伏地面電站項目和8000套新型房屋綠色小鎮建設,以及在英國、西班牙、科威特以及智利等國家和地區開發建設以新型房屋項目為基礎的綠色小鎮,并共同探討石墨烯技術、量子點和納米涂布的技術合作;中國巨石集團在埃及建立玻纖生產基地,不但填補了埃及玻璃纖維的空白,也填補了非洲的空白,使得埃及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玻璃纖維生產大國,并促進了埃及玻纖下游復合材料行業的發展……
大企業是“走出去”的主要力量。同時一些優秀的民營中小企業也積極探索和實踐,比如,云南永發水泥在老撾合資改建0.77億美元的水泥生產線;浙江上峰水泥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新建1.14億美元的水泥生產線;浙江紅獅集團在東南亞四國布局5個水泥生產線……他們主動對接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成為了引導民企資本抱團出海的領軍者。
“十二五”期間,我國建材行業對外合作貿易得到較快發展,產品出口、技術裝備和承包工程建設項目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的統計,中國建材企業在境外投資已經簽約、在建、建成的項目33個,涉及18家建材企業,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金額達到4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00億元。
產業政策全面支持
不僅僅是數據的精彩,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在一系列新機制體制的保障下邁上了新臺階。從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聚首北京雁棲湖畔到20國集團首腦相約杭州西子湖邊,從共建“一帶一路”贏得沿線國家紛紛點贊到到自貿試驗區如火如荼……
在建材領域,“開放”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帶來了新的發展要求。建材行業“走出去”戰略布局和工作定位日益清晰。2015年國務院出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指導意見中,重點提到了鼓勵“走出去”的12類政府最關注、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領域中,建材占據重要領域。
2016年,工信部印發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建材工業要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實施,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要按照互利共贏原則,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結合自身優勢,通過資本運用,以兼并重組、參股入股等方式參與國際市場的投資與經營。在拓展國際合作路徑方面,推廣跨境電商+海外倉、連鎖超市等發展模式,加快建立海外物流貿易中心,擴大海外營銷網絡,將出口產業鏈向境外批發和零售環節延伸,形成直銷、海外子公司互為補充的全球銷售網絡是重中之重。
同時,針對建材行業品種多、企業多、中小企業融資難、信息不對稱等特點,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從匯集行業整體力量、發揮行業整體優勢的角度出發,直面建材企業“走出去”遇到的問題和瓶頸,組建了一支建材企業“走出去”平臺組織。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16年10月17日,中國建材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應運而生。以國際合作部、“走出去”辦公室、“走出去”服務產業鏈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努力為企業提供政策、信息、咨詢等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在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的組織下參與了一系列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組織編制了建材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規劃。
經過2年多的努力,在聯盟的幫助下,建材行業圍繞“走出去”的發展目標、國際產能合作的路徑與對象、具體項目的實施以及為其服務等基礎性工作都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建材企業的“走出去”正在加快步伐實現新的突破。
開放模式不斷創新
開放的土壤培育開放的經濟,建材行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合作模式多種多樣,逐步創新,吸引外資、對外投資、進出口貿易等領域千帆競發,從過去只賣技術和裝備的時代,邁入全方位投資、共同經營的新時代,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特色愈見明顯。
回顧一下,十年前建材行業“走出去”的方式主要分為五個階段:產品出口、網點營銷、技術裝備出口、工程總承包、海外投資建廠。但由于缺乏產業鏈配套支撐,缺乏風險控制和投資保護平臺,加上企業對所在國法律、文化等因素的不適應,我國建材企業“走出去”不乏失敗案例。
而近五年來,建材企業以集群式“走出去”,在東道國形成產業集群,增強了企業間的有效合作,發揮了資源共享效應,從而能夠大大降低建材企業海外投資和運營風險,提升產業企業競爭力。例如廣東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牽頭與泰國企業合作,在泰國建立陶瓷工業園,以抱團的形式組織國內陶瓷企業赴泰國建廠;沙河玻璃企業采取積極配合、互相幫助、抱團發展的做法,選取特種超薄工藝玻璃作為主營產品,向俄羅斯、美國等140多個國家出口;中國建材集團在贊比亞和剛果建設建材工業園,將先進的建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帶到非洲。
隨著我國水泥、玻璃、玻纖、陶瓷、石材加工及墻材等產業的成套技術裝備達到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建材企業已經能夠為國外客戶提供成套設備的一條龍服務和工程總承包服務。例如中建材智慧工業依托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為工業服務領域提供更具定制化和精準的服務,抓住在新工業時代下的商業價值,為沿線國家提供包含生產線調試、生產管理、技術支持、專家咨詢以及技術培訓等服務,幫助當地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還培養了更多有能力的當地員工。
只要打破疆界的概念,新的發展空間就在眼前,除了傳統的產品和設備出口之外,我國建材企業還加大了建材與電子商務的合作,以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和互聯網技術支持建材“走出去”。例如建材產品跨境現貨交易平臺易單網,線上線下一體化,在全球范圍采購最合適的備品備件,在20多個國家設立海外倉。
建材工業“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多種多樣,逐步創新,國際產能合作已經由以產品為主開始向資本階段跨越,例如投資南非、埃及建設的玻纖生產線,產品輻射歐盟、中東及整個非洲市場,產銷率100%;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設年產8萬噸玻纖項目,建成后產品將全部供應美國本土;在非洲、中東等區域實施鋼結構、彩板、石灰、纖維水泥板直接投資項目;在烏克蘭、泰國等區域投資光伏電站及模組生產線……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出席,短短的兩天時間,達成270多項具體成果,中國已經同很多國家達成了“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等硬件聯通項目,為建材行業的開放未來明確了合作方向,打開了又一扇嶄新的窗戶。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回首砥礪前行的五年,我國的建材工業順應時代潮流,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不僅架起了大橋、暢通了道路,繁榮了港口,更給沿線國家帶來發展的信心和希望。
未來就是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展望未來五年,開放的視野依然是建材工業邁出新步伐的重要動力,開放的建材工業將繼續為構筑“中國夢”添磚加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