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到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
何為碳中和?粗淺的解讀就是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增量,與每年消減的二氧化碳量為減量,增量與減量相互低消持平,叫“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倍增
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后,將不再新增化石能源發電項目,由此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倍增,工業生產和社會用電消耗綠電將是當前的三倍。
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被譽為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三駕馬車,那么這三者在我國能源替代中將發揮什么作用,其地位又將如何呢?
筆者認為,三者雖同為可再生能源發電,但是其性質完全不同,可在未來能源替代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取長補短。
發揮風電、光伏的綠電優勢
與化石能源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相比,風電和光伏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燃料成本。電場投建后,只需做好運維就可產生綠色電力。
我國風電和光伏的裝機和發電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風電和光伏裝機總量超了5億千瓦,基本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霸主地位。
當前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成本已經接近煤電,因此未來實現碳達峰后,我國大部分的電力都將有風電和光伏提供。
不過,能源消耗除了電以外,還有熱負荷需求。在供熱這一層面,風電和光伏不具備成本優勢,因此兩者只能作為未來電力的替代能源。
鞏固生物質發電的供熱地位
與風電和光伏相比,生物質電廠雖然發出的電穩定、安全,但是受制于燃料成本的制約,生物質電廠發出的電價不具備市場競爭優勢。
不過,生物質供熱是全球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熱源。而工業生產和居民取暖對熱的需求占能源消耗的一半,因此生物質供熱大有可為。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煤改生”,以填補去煤減碳造成工業生產用能和居民取暖造成的市場空白,生物質供熱在工業園區和居民采暖方面將舉足輕重。
未來生物質熱電廠發出的電,可替代煤電作為電力調峰的重要力量。同時要堅持“以熱定電”,為我國工業生產和居民采暖提供綠色熱源。
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在我國提出碳中和目標之后,風電和光伏都提出了“3060”目標,爭取在2030年占據電力供應的半壁江山,到2060年居于主導地位。
而生物質發電相對比較緩慢,但是隨著“以熱定電”路線確定,生物質熱電必將成為煤電最為科學的替代能源,成為我國供熱市場的主角。
實現“碳中和”,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指明了新的目標,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