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16日在京召開。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
據新京報統計,這是連續第三年提到對綠色發展加大金融支持。在二十大報告中,“推動綠色發展”也單獨成篇。
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舉辦2022綠色發展峰會,主題為“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峰會上發表了題為“當前落實‘雙碳’中幾個問題的探討”的演講。
他表示,人類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燒和化學變化,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
李毅中指出,要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領域的清潔低碳轉型,首先是要大力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顯上升,石油占比基本穩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25%,煤炭占比應再降約10個百分點,石油消費要達峰,天然氣用量要繼續增加。從我國國情出發,這是一個艱巨但必須完成的任務。
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在京召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主任武雅斌發表了題為“數字化與綠色雙轉型 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主旨演講。
他表示,近幾年,全球經歷了歷史罕見的氣候變化,更凸顯綠色轉型的必要性。綠色轉型有幾個關鍵詞,包括國際合作、數字化轉型、全價值鏈和全生命周期、市場工具和行業領軍企業。
其中,談到國際合作時,武雅斌表示,發達國家大多已實現碳達峰,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積累的經驗教訓及技術成果,不過目前中國面臨的情況也沒有先例,需要提出減碳的“中國方案”,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蹚出一條新路。具體而言,需要平衡經濟增長和能源減排的關系,更需鼓勵和扶持零碳和減碳技術。此外,中國要出臺相應的支持措施,比如設置過渡期,減少能源轉換和減排對產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沖擊。
談到以市場力量推動綠色發展時,他說道,市場手段的優勢就在于其“雙向調節”功能,優于行政命令的“運動式減碳”。通過市場力量的引導,可以實現從“要我減碳”的行政命令,到“我要減碳”經濟主體的理性選擇和自覺行動,有助于建立長效機制。
12月20日,在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上,生態環境部規劃院政策所副所長董戰峰發表了題為“加快健全中國ESG體系 構建現代企業綠色治理能力”的主題演講。
董戰峰表示,我國ESG投資起步晚、市場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其中,從市場階段看,中國處于ESG投資的快速發展階段,市場滲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投資規模來說,國內ESG投資增長迅速,ESG逐漸成為主流的投資方式。至于市場參與主體,越來越受金融部門和投資機構重視,相關產品逐漸面世。
董戰峰指出,ESG投資是補充綠色投融資缺口的重要來源,構建依托銀行主體的ESG產品體系可以是我國的特色發展方向。
12月20日,在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上,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邱大慶發表了題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共促綠色發展”的主題演講。
邱大慶表示,為實現“雙碳”目標,北京市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強調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此外,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推進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形成有效激勵約束,同時,圍繞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經過十年來的不斷努力,首都綠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
據介紹,十年來,北京市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40%以上,碳排放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主要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全面下降,2021年6項主要大氣污染物首次全面達標,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色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12月20日,在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上,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執行會長鄧繼海發表了題為“壯大綠色發展要素市場,構建碳經濟的新體系”的演講。
他表示,“綠色發展要素市場”是“綠色發展”貫穿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體現,基于“雙碳”目標而重新構建的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正在綠色發展領域形成“碳經濟”新體系,培育壯大綠色發展要素是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新經濟模式的重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