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15分鐘生活圈,不僅是未來城市發展和治理方式的轉變方向,更是城市居民的需求;綠色建筑為人們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不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體現,更是新技術的載體……
2日上午和下午,主題為“福州如何構建15分鐘生活圈”和“綠色建筑節能減排技術應用”的主題沙龍先后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董事兼總規劃師陳亮、中國金茂福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銷管理部總經理王占北、福州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雯暉、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秘書長朱彩清、市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建筑師楊大東和聯發集團福州城市公司設計總監余雪萍等暢談真知、交流觀點。
“合理規劃是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重點。”陳亮說,居民的需求自然是自己最清楚,要不斷根據居民的需求變化進行規劃落地的更新和調整,這樣社區公共服務的短板才會越來越少,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才會越來越高。“福州作為全國15分鐘生活圈首批試點城市,要探索如何在15分鐘生活圈內,解決群眾最基礎的衣食住行,這是真正為人民去服務的標準。”
據了解,從今年開始,福州向全市推廣15分鐘生活圈,力爭2025年底前在全市建成區80%以上社區實現一刻鐘生活圈覆蓋。
在王占北看來,15分鐘都市生活圈更多的是指15分鐘能通達的距離,這就不僅局限于步行。它是一種公共交通導向型為主的發展方式。比如,地鐵在串聯城市、帶動城市空間規劃的同時,也為近郊市民提供便捷舒適的生活服務。“這種需求,更多是體現在便民上,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而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其輻射面更廣,業態更豐富。”
“15分鐘生活圈專業一些講,就是要有完善的社區,有豐富的醫療資源、優質的教育服務、貼心的養老照料、便捷的辦事服務、文藝的夜市風景、煙火氣足的美食和高大上的商場,它迎合所有年齡段的需求,讓人快樂、讓人滿足。”陳雯暉說。
當日下午的“綠色建筑節能減排技術應用”主題沙龍活動中,朱彩清指出,建筑在建造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具有污染高、耗能高等特點,這就要求在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落實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標準。
“現在我看到福州已有不少企業在提‘讓科技賦能建筑,讓建筑擁抱自然’,這就是很好的實踐。企業在開展經營的同時,也在為人類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做到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永續發展。”朱彩清認為,未來不是綠化搞得好的樓盤就是綠色建筑。“老百姓會更加注意房屋的能耗、材料,因此,開發商只有積極迎合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居住產品。”
目前,很多人對于綠色建筑的概念更多停留在室內沒有甲醛殘留、環境綠化好、使用太陽能等。究竟什么樣的建筑算是綠色建筑?對此,楊大東解釋說,綠色建筑是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
“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很多傳統建筑,比如閩北農村蓋房用土墻,冬暖夏涼,造價又很低,這就是典型的綠色建筑。所以,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格和高成本。”余雪萍說,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只要把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組裝起來,即可建成裝配式建筑。“這種建筑建造速度快、成本低、施工更安全,這幾年已經在包括福州的全國各地迅速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