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正在組織開展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工作,將綜合評估水泥行業納入的成熟條件,通過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找出短板、找準對策、形成方案,確定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相關部委在6月28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水泥行業環資高峰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
“對于即將到來的‘碳交易’,行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王郁濤在論壇講話中表示,“從長遠來看,去產能是行業要持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本報5月8日在要聞版刊發了評論員文章《下一個進入碳市場的或將就是水泥行業》,分析提出了水泥行業被擴大入圍碳市場的“三個邏輯”,在行業內引發較大反響。
現在看來,全國碳市場擴容的信號進一步釋放,水泥行業被“擴大”入圍的腳步正在臨近。
加力專項研究
會議分析了水泥行業發展及碳排放現狀,介紹了國內外碳市場經驗,對碳排放數據基礎及管理水平評估、水泥行業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碳排放核算報告方法、碳排放核查技術要點、擴大行業覆蓋范圍路線圖等主要工作的研究內容、任務分工、時間進度安排提出了工作要求。
據悉,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建立了建材行業碳交易技術中心,同時推動新設了“碳排放管理員”這個新職業。
頭部企業發聲支持
碳排放權交易的主體是單個的企業。行業能不能盡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除了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大力推動外,行業企業是不是愿意積極配合和支持是關鍵。
在6月15日舉行的水泥行業大型企業領導人高質量發展峰會上,水泥行業內的頭部企業,中國建材集團、安徽海螺集團、北京金隅集團、華潤水泥、紅獅控股集團、臺泥集團、華新水泥圍繞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深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內容進行了廣泛深入研討,形成重要共識。
會議提出要推動水泥行業盡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科學確定碳配額總量,提升優質企業競爭優勢,以市場化方式加速行業綠色發展。
政策和標準先行
水泥行業在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上,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監管體系和政策支撐。但水泥行業企業在進入全國碳市場之前需要做好基礎建設工作,企業要建立自身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如何降低交易成本、采取什么樣的交易方式,企業也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選擇。行業也要盡快制定完善配套的水泥行業碳交易邊界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配額分配方案等文件,才能為水泥行業盡快進入全國碳市場做好準備。
在4月27日的水泥行業雙碳政策研究工作組首次工作會議上,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從國際層面、國家層面和行業層面闡釋了水泥行業“雙碳”工作的重要意義;從當前形勢分析了“雙碳”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從數據角度分析了大企業在行業“雙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圍繞水泥行業“雙碳”減排工作,與會專家建議:一是加快推進水泥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二是主動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碳關稅);三是鼓勵水泥生產企業加快減碳、降碳的前沿性技術攻關、工程化應用和提高原料燃料替代率,降低碳排放強度。
低碳化進程仍面臨挑戰
統籌推進CCER重啟工作、碳市場擴容、非控排企業入市等都表明,我國碳市場建設正向縱深推進。
水泥行業的碳排放占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7.5%,我國水泥行業碳排放占比更是高達13.75%,水泥行業是全國碳市場關注的重要領域,而行業企業實現減污降碳,仍面臨嚴峻挑戰。
相關部門表示,“我們也將建立健全水泥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技術支撐體系,研究制定合理的水泥行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及基準線,加強水泥行業參與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在此過程中,希望水泥行業企業提前做好研判,做好宣傳動員、人員培訓,盡快建立完善內部碳排放數據管理制度,配置專業人才負責碳市場相關工作,深入了解數據報送核查、配額分配、清繳履約等工作程序,全面細致做好準備工作,吃透碳交易各項政策,充分利用碳市場推動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