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琶洲CBD連續兩年榮登福布斯中國中央商務區競爭力十強、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蟬聯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十佳的耀眼成績背后,一個全新的服務模式正在悄然崛起。這不僅提升了區域的影響力與吸引力,更為全國住建系統提供了一份可借鑒的樣本。區住房和建設局以“五維聯動”為核心,打造覆蓋建設工程“全周期”的服務新模式,助力企業跑出發展加速度,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注入新動能。
技術預診:從立項起跑,服務先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區住房和建設局深諳此道,將服務觸角前移至項目立項階段。通過設立技術咨詢專員,推出“技術交底會+設計預審”雙軌服務,免費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設計規范指導和風險預判。針對施工圖審查耗時長、強條多的痛點,預服務機制將審查時限從12個工作日壓縮至最短6個工作日。更貼心的是,對于消防審驗要件易缺漏的難題,“一對一”結對服務讓受理前退件次數從平均2.4次降至2次以內。服務未開工,效率已領先。
并聯快審:多線齊發,設計提速
傳統審批如單線慢跑,區住房和建設局卻大膽切換“多軌并行”模式,將技術審查、專家會審、新結構實驗和數據整合研究四線合一,跑出審查新速度。以三一集團華南總部和樹根互聯全國總部項目為例,這一模式讓開工時間比原計劃提前2個月。如何做到效率與質量雙贏?一是通過“線上聯合審查+現場集中論證”,為特殊設計工程提供優化建議;二是聯合高校與檢測機構,開展鋼結構耐火模擬測試,為創新設計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將審查中的“新技術”轉化為科研成果,核心期刊論文《外露式鋼管混凝土柱連接節點的耐火性能研究》便是最好例證。這種“審研結合”的閉環創新,值得全國住建系統思考與借鑒。
前置介入:施工共管,質量護航
施工階段,區住房和建設局不做“甩手掌柜”,而是以“前置介入+過程共管”雙輪驅動,確保質量安全與建設效率齊頭并進。區級竣工聯合驗收小組整合消防與質安力量,動態對接企業需求,指導編制“掛圖作戰”計劃,對消防設施布局、材料防火性能等高風險環節實施“預檢”。2024年以來,104人次出動、26次整改指導,累計排查隱患156余項,實現“邊建邊改”。聯合驗收僅用4天完成,驗收周期縮短74%,整改返工率下降70%。這樣的全程陪伴,既暖企心,又穩大局。
部門聯動:驗收實戰,安全加碼
驗收不是終點,而是安全的起點。區住房和建設局聯合區消防救援大隊開展實戰演練,用消防云梯車測試通道轉彎半徑、登高場地承載力等硬指標,確保應急救援效能。對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因地下管廊施工導致消防總平臨時調整的難題,重大項目建設服務協調領導小組迅速牽頭多部門專題研判,審定臨時替代方案。從源頭筑牢城市安全防線,這樣的協同聯動機制為全國城市建設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長效跟蹤:交付之后,服務不停
“重驗收、輕運維”是行業通病,區住房和建設局卻用“承諾復驗+智慧回訪”打破這一桎梏。對于驗收階段的臨時消防總平替代方案,建立“一項目一檔案”跟蹤臺賬,限期“回頭看”確保恢復率達100%。同時,通過電話回訪,圍繞審批效率、技術指導等8項指標,對半年內驗收項目全覆蓋調研,收集優化建議7條。服務從“交付終點”延伸至“長效陪伴”,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可期:審批有速度,服務有溫度
區住房和建設局的“五維聯動”模式,不僅讓重點項目竣備時間提前6個月,更以新質審批力助推區域經濟騰飛。面向未來,他們將繼續扮演“領路人”與“護航者”的角色,通過流程再簡化、服務再靠前、全程代辦“跑腿”等舉措,為市場主體帶來更貼心、更高效的體驗。這種模式并非海珠獨享,而是全國住建系統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它告訴我們:審批可以有速度,服務可以有溫度,安全可以有保障。
以人民為中心,以企業為伙伴,區住房和建設局用行動證明:優質服務不僅能加速項目落地,更能點燃高質量發展的引擎。這份創新與擔當,值得每一位建設者深思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