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新時代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兩個數據可見一斑。
一個數據事關城市“顏值”。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212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3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65平方米。“推窗見綠、開門入園”,這種“詩和遠方”的生活,如今在城市越來越“觸手可及”。
另一個數據關乎城市的“里子”。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4800萬戶、超過1.2億人,共改造提升各類老化管線36萬公里。今年1到4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79個。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以“繡花功夫”讓老舊小區實現全方位蛻變。
從城市綠化到城市更新,從改造老舊小區到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正是在辦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中,提升了城市安全韌性和宜居宜業水平,開創了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
以人民為中心,擦亮城市建設的價值底色。在上海,打造“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讓更多人“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在北京,采用新增建設、錯時共享、規范管理、智慧服務等手段,中心城區累計挖潛新建停車位2.8萬余個,有力緩解居住區停車難……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新時代以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從住房難等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入手,增強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城市建設不斷厚植民生溫度、提升幸福指數。
以改革為驅動,激發城市建設的活力動能。雄安新區,未來之城拔地而起。建立健全新區管理體制,完善新區“1+10”疏解配套支持政策體系;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打造“雄安服務”品牌;創新城市建設管理機制,打造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
堅持先行先試、大膽探索,雄安新區正是新時代我國城市改革創新的生動縮影。黨的二十大提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等作出部署。今天的中國,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城市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以科技為支撐,塑造城市建設的智慧韌性。門禁系統自動識別身份,供水系統實時監測水質,提升社區居住品質;政務服務平臺集合預約掛號、公司注冊等功能,“數據跑”替代“群眾跑”……放眼今天的城市生活,借助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智慧城市不斷為城市治理賦能、為群眾辦事減負,科技創新深刻改變著城市面貌。
新時代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蹄疾步穩。數據顯示,自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以來,到2023年我國已建成40個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目前我國已建成千兆城市207個,有超過一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配套加裝了物聯智能感知的設備。從“城市大腦”讓城市更加智慧,到政務服務平臺“高效辦成一件事”,技術驅動城市建設提速、治理效能躍升。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人民群眾的需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錨定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戰略目標,定能推動人民城市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