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企業競爭就像一場戰爭,它分為四個不斷升級的層面:
1.產品競爭(三流企業):這是最基礎的競爭。比的是誰的產品功能更多、價格更低、外觀更漂亮。這像是在戰場上比拼誰的槍更準、刀更利。勝負在于產品本身。
2.品牌競爭(二流企業):當產品同質化時,競爭上升到品牌層面。比的是誰的品牌更有知名度、美譽度和用戶忠誠度。這像是比拼誰的軍隊旗幟更鮮明、士兵更有士氣。勝負在于用戶心智。
3.專利/技術競爭(準一流企業):企業通過研發形成獨特的技術專利,構建壁壘。競爭對手不能未經允許使用我的技術,否則就會侵權。這像是擁有了某種“獨家武器”,如導彈、隱形技術。勝負在于技術壁壘。
4.標準競爭(一流企業):這是競爭的最高形態。它不再是戰場內的廝殺,而是競爭“戰場規則”的制定權。
標準競爭之所以是“最高形式”,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游戲規則,為企業帶來了其他競爭形式無法企及的巨大優勢:
1. 從“玩家”到“莊家”:掌握規則制定權
·做產品的企業:必須在別人設定的規則和賽道里努力跑得更快。
·做標準的企業:它負責畫賽道、定規則。它可以通過標準,定義什么是合格的產品、技術路線怎么走、接口如何兼容。這相當于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其他所有企業只要想進入這個市場,就必須遵守你制定的游戲規則。
2. 構建強大的“生態護城河”
一旦你的技術成為行業標準,就會產生強大的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
·案例:谷歌的Android:通過開放手機聯盟(OHA)將Android系統打造為移動端的事實標準,吸引了全球無數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和用戶。這個生態越龐大,其地位就越穩固,任何新系統都難以撼動。
·案例:特斯拉的NACS充電接口:通過將其充電接口技術開放為北美標準,吸引了幾乎所有主流車企加入其生態。這意味著未來的充電基礎設施將以其技術為核心,特斯拉不僅賣車,更成為了充電網絡的“中心”。
這種生態的壁壘,遠比一款爆品產品或一項專利要深厚和牢固。
3. 獲取持續且被動的“稅收權”
一項技術如果成為“標準必要專利(SEP)”,意味著所有遵循該標準的企業都無法繞過它,必須向專利持有者繳納授權費。
·典型案例:高通(Qualcomm):其在3G/4G/5G通信領域擁有大量標準必要專利。無論你是蘋果、三星還是華為,只要生產手機,就很可能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許可費。這種收入是穩定、被動且高利潤的,就像向整個行業征收“稅收”。
4. 降低行業風險,引領未來發展
主導標準制定的企業,能夠確保行業的技術發展路徑與自身戰略方向一致,從而大大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
·規避風險:確保自己的技術方案不會因為與未來行業標準不符而被淘汰。
·引領方向:將自身的研發成果植入標準,牽引整個行業朝著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力,讓競爭對手的研發投資變為沉沒成本。
因此,“標準是企業的最高形式競爭” porque它意味著:
·競爭維度:從產品/技術的競爭,升維到了規則和生態的競爭。
·競爭收益:從一次性的產品銷售利潤,轉變為持續性的生態收益和許可費。
·競爭地位:從被動適應市場的參與者,轉變為主動塑造未來的主導者。
·競爭壁壘:從容易被攻破的專利墻,升級為難以逾越的生態系統。
簡而言之,賣產品是“一錘子買賣”,做品牌是“長久生意”,而做標準則是“創造一個新世界”,并讓所有想來這個世界生活和發展的人,都遵守你制定的法則。 這就是企業競爭的終極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