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政策的落地經過了3年逐步推進的過程。政策始于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該文件首次確立了打破地方保護、促進要素流動的改革基調。到了2025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提出“五統一、一破除”實施路徑,主要是對市場準入和要素流通制度進行規范。2025年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將“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納入進來,標志著反內卷從市場治理轉向政府行為規范,同時部署了“五統一、一開放”的新框架。
01內卷產生的制度性根源是什么?
政策工具扭曲
許多地區為獲取稅源,推出“零地價”“稅收返還”等手段來吸引企業進駐。這樣一來,就吸引來了許多專門為套取稅收優惠的企業,最終因與當地產業鏈不協同、消費市場需求不夠,這些項目大多都成了爛尾工程,造成了資源浪費,還讓地方陷入了“招商越多,稅收越缺”的局面。與此同時,真正需要培育的優質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反而難以得到財政支持和研發補貼,經濟增長后勁不足。
(二)
區域間無序競爭
不少地區盲目追隨熱門產業,紛紛上馬光伏、新能源等項目,導致區域間產業同質化嚴重,低端產能過剩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進而引發激烈的價格競爭。同時,土地財政推高了房價,居民負債水平隨之攀升,對消費能力造成一定抑制。在供需兩端雙重擠壓下,行業內部的價格競爭愈發激烈,企業盈利空間逐步縮小。
(三)
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地方發展本應追求“長期價值”,現實卻是追求“短期利益”。地方政府靠著土地財政過日子,在分配資源時,會把資源優先給到那些能短期帶來稅收的企業,而對于長周期的創新企業支持力度不夠。在金融領域,銀行更喜歡去扶持有著足夠抵押物的地產行業,而科技型企業因輕資產較多,風險大,長期處于資金獲取困難的境況。為了保住GDP和就業,地方政府還會給產能過剩的企業提供補貼以維持運營,進一步加劇了資源錯配。
(四)
創新生態遭破壞
同質化競爭下,企業利潤持續下滑,導致研發投入逐步減少。同時,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得創新資源難以實現跨區域流動,技術合作往往僅限于省內,人才跨省流動面臨著社保轉移接續不暢、職稱評定標準不統一等多重障礙,技術交易還需重復繳納相關稅費,最終造成區域間的創新協作難以有效推進,地區間只能各自為戰,力量分散。
【破冰者總結】
地方發展模式長期以政策優惠爭奪有限的資源,并過于依賴土地出讓收入,這其實是地方政府在央地財政分權失衡和GDP考核壓力下的一種適應性選擇。這種做法導致了很多問題,比如政策工具被歪曲,區域間競爭混亂,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創新生態破壞等,使區域經濟陷入了“資產低效-現金流緊張-債務高企”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
02內卷如何損害國家資產負債表健康?
(一)資產質量劣化與財政收入收縮
1.土地資產價值減值,直接沖擊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主要包含稅收收入、非稅收入以及融資資金。
土地財政收入占比較高
除稅收收入以外,土地財政收入(含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和與土地使用和開發相關的各種稅費收入)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第二財政。以2018年為例,土地財政收入約占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的89%。
土地市場價值下降大幅沖擊
近些年來,因房地產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土地市場需求顯著降低,土地作為地方政府和城投平臺的主要抵押資產,其市場價值大幅度下降,給財政收入帶來了較大沖擊。
2.大量無法產生現金流的低效資產,加劇財政收入萎縮
這些基建項目長期處于低效率運轉,甚至有些已閑置荒廢,對區域稅收增長貢獻寥寥無幾,同時每年政府還得投入大量的維護費用,給地方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某國有古城因盲目跟風開發、市場定位模糊及文旅業態單一化等問題,在投入運營四年后累計虧損逾10億元,特別是,該古城原規劃設計近200間商鋪現全部閉門歇業,僅停車場這一經營性項目尚能維持盈利。
3.低效資產冗余與創新資產匱乏并存,財政收入可持續性差
地方政府的資產結構通常呈現出固定資產占比大,無形資產(如核心技術)相對缺乏的特點,這與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依靠粗放式擴張模式、產業體系整體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有著緊密聯系。正因如此,就會產生兩個財政難題:
大量財政資金被低效固定資產占用,卻無法帶來實際收益,導致資源浪費;
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依然集中在傳統行業和低端制造業,而高附加值產業,如戰新和未來產業占比較小,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很難形成高質量的稅收來源。在土地財政效應減弱、傳統產業間內卷化下,地方財政陷入困境。
(二)債務結構惡化與償債壓力激增
1.隱性債務規模大,短期償債壓力激增
從債務總量看,隱性債務對凈資產形成較大擠占。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余額約為10.6萬億,占綜合債務總額比重超18%,主要來源于城投平臺的有息債務。
從債務結構看,短債長投現象明顯。
2024年年報披露,城投平臺短期債務規模達18萬億元,占有息負債總規模的比重約28.51%,較往年略有提升(通常認為短期債務占比超30%可能存在流動性風險);
同時,2024年城投債到期規模高達3萬億元,占存量城投債的比重達到25.5%,短期內集中償付壓力加劇。
2.政府償債能力減弱,推高再融資成本
土地出讓收入下降
2023年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13%,2024年(16%)延續下滑趨勢,政府償債能力隨之減弱,導致城投平臺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大幅增加,尤其三四線城市更明顯。
高利率產品高負擔
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債務期限錯配帶來剛性兌付壓力,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發行高利率產品來填補流動性缺口,進一步加重利息負擔。
比如,2023和2024年地方城投債的信托融資利率約4%到7%,比國債高出很多;地方政府債務付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的比重約10%。
(三)總結:內卷的資產負債表傳導機制
基于以上分析,內卷的核心機制在于資產質量差和結構性失衡觸發負反饋循環,即通過土地價值減值引發再融資成本上升、債務規模擴張和稅基萎縮,再通過“財政——金融”聯動機制傳導至負債端增壓放大(擠壓民生支出),使得短期流動性危機轉化為長期結構性風險,最終導致政府資產負債表全面惡化。
1.資產端觸發點
短期流動性危機(抵押物)
土地價格下跌——抵押品縮水——城投債信用利差擴大——再融資成本上升
中期債務循環(財政收入)
土地價格下跌——政府償債能力下降——城投公司應收賬款激增——現金流短缺——借新還舊——債務規模擴大
長期資源錯配(增長衰竭)
低效基建占用信貸資源——擠占科創企業融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稅基萎縮
2.負債端放大器
高利率債務擠壓民生支出——區域公共服務質量下降——區域吸引力下降——土地溢價能力減弱——地方財政進一步惡化。
03反內卷的國家戰略邏輯:制度重構與統一市場協同互補
當前地方政府處于"內卷化"的艱難困境中,其表現為"土地財政→低效基建→債務擴張"的惡性循環,亟需通過制度變革調整政府資產負債結構,同時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為契機推動要素高效配置,以此達到財務上的協同效果。
在制度變革方面,本文從資產和負債兩大方面梳理出8項措施。其中,資產側涵蓋低效資產退出、產品品牌化、規范招商引資、改善考核機制、跨區域產業集群建設等,以優化資產質量和結構,負債側主要是推動稅費改革重構央地分配關系,逐漸切斷土地財政依賴和和切斷債務擴張沖動。詳見下表。
【破冰者總結】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要打破“土地財政→低效基建→債務擴張”惡性循環,走上“科技創新→產品品牌化→稅收可持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推動產業向高端躍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
【注】文中數據來源:中國人大網、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部門網站,以及網絡公開研究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