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團體標準的數量突破 10 萬項,這場看似由社會團體主導的技術規范制定,早已演變為一場關乎市場話語權的激烈博弈。從標準條文的字斟句酌到發布后的市場滲透,每一個環節都暗藏著 “誰定規則,誰掌乾坤” 的邏輯—掌握標準制定權的主體,正在不動聲色地劃定行業門檻、分配市場資源,甚至改寫競爭格局。這十萬項標準的背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 “規則戰爭”,而勝負的核心,始終圍繞著 “誰能定義市場,誰就能收割市場”。
每一項團體標準的發布,都可能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轉折點。以《青少年軍事訓練活動服裝及裝備》團體標準為例,該標準由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和新興際華 (北京) 材料技術研究院發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組編制定。它作為我國首個關注青少年軍事訓練活動服裝及裝備的綜合性規范,填補了國內空白。其發布意味著青少年軍事訓練活動服裝及裝備領域從此有了明確的技術要求和安全指標,相關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方向都將圍繞這一標準進行調整。再如重慶市發布的《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團體標準,直擊無堂食外賣食品安全隱患大、經營不規范等行業亂象。從經營場所到食品加工制作,都給出了明確規范,為無堂食外賣行業樹立了標桿,眾多外賣商家不得不依據此標準改進自身經營模式。這些團體標準的發布,如同在混沌的市場中樹立起清晰的航標,引導著行業的發展方向,也促使企業重新審視自身在行業中的位置和發展策略。
團體標準的制定過程,充滿了各方利益的博弈。根據相關規定,制定團體標準應當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為目標,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填補標準空白。其制定程序一般包括提案、立項、起草、征求意見、技術審查、批準、編號、發布、復審等環節。在提案階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提出項目提案,這就使得各市場主體有機會將自身的訴求和優勢技術融入標準制定的初始階段。在立項環節,管理協調機構會對團體標準項目建議書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后形成團體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這一過程中,具有較強技術實力和市場影響力的企業往往更有優勢推動有利于自身的標準立項。
在起草階段,通常由團體標準的項目提案方作為起草小組的召集人,且本著開放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參加。但實際情況是,在標準起草過程中,實力雄厚的企業或企業聯盟往往能主導標準內容的走向。它們憑借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豐富的市場經驗以及廣泛的行業資源,將自身的技術規范、產品特性等融入標準之中。例如在某新興的智能硬件領域,幾家行業頭部企業聯合發起制定團體標準,在起草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優勢,使得最終制定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它們的生產模式和市場策略,為其在市場競爭中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壁壘。
征求意見階段雖然鼓勵廣泛吸納各方意見,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強勢企業可能會對反饋意見進行有選擇性的采納,以確保標準依然朝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整個制定過程,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各方勢力圍繞標準制定權展開激烈角逐,都試圖讓標準成為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有力武器。
對于企業而言,參與團體標準既是難得的機遇,也伴隨著諸多挑戰。從機遇方面來看,企業若能參與甚至主導團體標準的制定,將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企業可以借此主導或影響行業規則,提升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例如,企業通過參與團體標準制定,將自身先進的技術工藝、產品質量標準融入其中,當市場逐漸接受并遵循這一團體標準時,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將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進而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參與團體標準制定還能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因為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優化自身技術和產品,以滿足更高的標準要求。
然而,企業參與團體標準也面臨著不少挑戰。首先,企業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和行業影響力,否則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很難發揮主導作用,甚至可能被邊緣化。其次,參與團體標準制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企業要組建專業團隊參與標準的提案、起草、征求意見等各個環節,這對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是一個巨大考驗。再者,企業需要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確保制定的標準既符合行業發展方向,又能體現自身優勢。如果判斷失誤,制定的標準可能無法得到市場認可,企業前期的投入也將付諸東流。
企業參與團體標準的申報流程較為復雜。企業要先全面了解團體標準,根據自身行業背景、技術能力和市場需求確定申報領域。然后精心準備申報材料,包括完整的技術文件、產品或服務的相關證明材料、行業分析報告、企業基本信息、研發團隊介紹及以往項目成果等。提交申報申請后,要密切關注審核反饋,可能會經歷技術文件審核、實地考察、專家評審等環節,企業需根據反饋意見及時修改或補充材料。一旦通過審核,進入公示階段,公示期一般為 30 天左右,無異議后標準正式發布。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申報失敗。
企業若不執行團體標準,將面臨多方面的風險。市場準入風險是最為常見的。若客戶或平臺要求符合特定團體標準,未達標的企業會失去訂單機會。例如,2023 年某家電企業因未滿足《智能家居互聯標準》,被小米生態鏈淘汰,年損失訂單超 2000 萬元。并且,一些地方產業聯盟可能要求成員企業執行團體標準,若企業不執行,將無法進入特定市場。有數據顯示,85% 的汽車零部件采購商將 T/CAS 標準寫入合同條款,不遵循該標準的企業將被排除在采購范圍之外。
法律與合規風險同樣不容忽視。若企業在簽約時承諾符合團體標準但未執行,需承擔違約責任。在 (2022) 蘇 05 民終 8142 號案中,企業因未達到 T/JSQA 002 - 2021 標準被判賠采購方損失。此外,若團體標準包含未披露的專利,企業實施標準可能面臨侵權索賠,如 “西電捷通訴索尼案”。
競爭與商譽風險也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當行業主流采用團體標準時,不跟進的企業可能導致產品不兼容,進而被技術邊緣化。某充電樁企業因未適配 T/CEC 102 - 2021,市占率從 12% 跌至 3%。同時,競爭對手通過宣傳 “符合 XX 標準” 形成對比,消費者傾向選擇認證產品。據 2024 年中國質協數據,67% 的消費者認為 “團體標準認證” 代表更高品質,這使得未執行團體標準的企業在品牌形象上處于劣勢。
在特殊場景下,企業還可能面臨強制風險。地方政府可能將團體標準寫入監管文件,未達標產品面臨下架、處罰。海外買家若要求符合國際團體標準,企業未執行可能失去出口資格。
在這 10 萬項團體標準背后,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暗戰。團體標準的發布和制定深刻影響著行業格局,企業參與其中既有機遇也有風險。企業需要審慎權衡,積極應對,才能在這場規則制定的游戲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收獲市場紅利,而不是被市場的浪潮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