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出臺,標志著團體標準從 “補充角色” 躍升為國家標準化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階段政策突破體現在三個層面:
2018 年修訂的《標準化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賦予團體標準合法性,明確其與國標、行標并列的地位。截至 2025 年,全國已有 8273 家社會團體在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注冊,累計發布標準超 10 萬項,占全國標準總量的 33%,形成 “政府主導 + 市場自主” 的雙軌供給格局。
2019 年《團體標準管理規定》構建了從制定到實施的全流程規范,2024 年《團體標準組織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建立包含 59 項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推動團體標準從 “數量擴張” 轉向 “質量競爭”。例如中國標準化協會(CAS)通過 40 余年積累,形成涵蓋電子電器、汽車等 10 多個領域的 400 余項團體標準,其制定的《工程能力評價通用規范》(T/CAS 326-2018)推動工程師國際互認,成為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評價體系。
中國團體標準正從 “跟隨者” 轉向 “規則制定者”。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主導的《校企合作指南》(T/CCPITCSC 117-2022)被 ISO 采納為全球首個校企合作國際標準(ISO/TS 44006:2023),首次定義教育合作、增值合作等四大類型 17 種形態,成為國際標準轉化的典范。中柬跨國團體標準《醫療護理員服務操作規范》則構建了跨國可量化的服務體系,為中國 - 東盟醫療服務標準互認提供模板。
在智能家居領域,中國標協電器電子分會構建的標準體系覆蓋 20 余種家電產品,推動 217 項認證檢測,形成 “團體標準 + 自愿認證” 的創新模式。輕工業聯合會通過修訂近 2000 項國標行標,推動香料香精全球市場份額從 20% 提升至 28.5%,實現標準與產業升級的同頻共振。
團體標準成為專利技術集成的核心載體。例如汽車空調制冷劑團體標準(T/CAS 187—2010)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專利技術,形成專利池后轉化為國家標準 GB/T 36765—2018,有效解決市場假冒問題并規范行業發展。這種 “專利標準化” 模式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推動技術群落的協同創新。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與埃塞俄比亞合作制定的《綠色發展 休閑公園建設導則》,融合 ISO 37101 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與埃塞俄比亞國情,成為 “一帶一路” 標準輸出的典型案例。截至 2025 年,我國團體標準在國際標準轉化率、國際組織參與度等指標上較 2015 年提升 300%,在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形成國際標準提案 127 項。
與傳統標準相比,團體標準展現出顯著差異:
· 響應速度:制定周期縮短至 6-12 個月,僅為國家標準的 1/3。例如智能家居團體標準從立項到發布平均僅需 9 個月,及時響應技術迭代需求。
· 成本結構:團體標準采用 “會員制 + 項目制” 模式,研發成本降低 40% 以上,且無需政府財政支持。
· 專利整合:通過專利交叉許可和專利池協議,團體標準實現產業鏈技術融合,如新能源汽車電池團體標準整合 56 項核心專利,形成技術壁壘。
根據周立軍教授團隊研究,我國團體標準組織呈現五種發展模式:政府支持型(如中國標準化協會)、技術領先型(如華為主導的 5G 標準聯盟)、市場驅動型(如電商平臺團體標準)、協同發展型(如長三角標準化協作組織)和無序發展型。其中,中國標準化協會作為綜合性組織,通過聚焦細分領域專業能力建設與國際網絡拓展,正從 “大而全” 向 “專而強” 轉型。
團體標準通過 “標準 + 認證 + 檢測” 的閉環生態創造價值。例如中國標協推出的適老家電團體標準,不僅規范產品技術要求,還配套制定認證實施規則,推動 24 類產品獲得認證,形成 “標準引領 - 認證背書 - 市場采信” 的完整鏈條。這種模式在綠色供應鏈、社會服務業等領域快速復制,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抓手。
通過 “標準化工程師” 認證體系和產學研合作,十年間培養專業人才超 10 萬人。中國計量大學等高校開設團體標準化課程,華為、海爾等企業設立首席標準官制度,形成多層次人才儲備。
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累計發布標準超 10 萬項,年訪問量突破 500 萬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團體標準數據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建立的團體標準評價中心,已完成 284 家聯盟的能力評估,推動行業自律。
通過 “一帶一路” 標準化聯盟、金磚國家標準化合作機制等平臺,我國團體標準與沿線國家達成互認協議 47 項。例如中埃風景園林標準合作項目,通過技術培訓和人才交流,推動埃塞俄比亞城市公園建設標準化水平提升 30%。
當前團體標準面臨 “多而不精”(10 萬項標準中僅 15% 被廣泛應用)、“國際話語權薄弱”(國際標準轉化率不足 5%)等問題。解決路徑包括:
· 組織能力提升:建立 “標準形成管理、資源整合、市場運作、國際化” 四維評價體系,推動團體標準組織自我診斷與改進。
· 政策協同優化:加快修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允許吸收境外會員;推動 100 余部法律承認團體標準法律地位,消除政策壁壘。
· 人才戰略升級:實施 “國際化標準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育懂專業、通規則、具語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根據趙憲庚院士預測,2025-2035 年團體標準將經歷 “規范發展 - 品牌塑造 - 卓越引領” 三階段:
· 2025-2028 年:通過綜合績效評價淘汰 20% 低效團體標準組織,形成 50 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聯盟。
· 2029-2032 年: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主導制定 20 項以上國際標準,國際標準轉化率提升至 20%。
· 2033-2035 年:建立 “中國團體標準 + 國際標準” 雙輪驅動體系,在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領域形成全球標準生態。
過去十年,團體標準從標準化改革的 “試驗田” 成長為高質量發展的 “新引擎”,其進步不僅體現在 10 萬項標準的數量突破,更在于從政策創新到價值創造的全鏈條重構。未來十年,隨著《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的出臺和國際化戰略的深化,團體標準將在全球標準競爭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成為中國從 “標準大國” 邁向 “標準強國” 的核心動能。正如中國標準化協會在建黨百年提出的愿景:以標準創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全球標準治理中書寫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