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閉
  •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 正文

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城市聲音 ▎張志強: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以科技創新驅動廣州住房城鄉建設現代化轉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9-04 來源:建筑雜志社 瀏覽次數:0

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以科技創新驅動廣州住房城鄉建設現代化轉型


廣州市建設科技中心主任   張志強

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新時期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住房城鄉建設作為城市各項功能的“底盤”、保障民生的“根基”,其科技創新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宜居度、系統韌性,關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城鎮化已步入存量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住建領域面臨著建造方式亟待轉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突出挑戰。在此背景下,廣州市建設科技中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建設科技主力軍,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立足工作職能,在科研攻關、技術應用、人才培育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廣州經驗”,助力住建領域向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全面轉型,為廣州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體系

突破住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住建領域覆蓋面廣,全鏈條、跨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勢在必行。

廣州市圍繞協同創新痛點,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構建多主體協同創新體系,探索出廣州特色的創新模式。在協同攻關方面,依托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業化、城鄉綠色低碳建造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度協同攻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構建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打造“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平臺支撐—項目應用”的閉環式創新管理模式;在跨區域合作方面,協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建筑工業化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常態化開展區域政策與產業動態評估,推動技術研發、管理模式與市場拓展深度融合;在社會協同方面,開展廣州建設科技活動周,通過開放科普基地、舉辦專題講座、組織科普下基層及青少年特色活動等形式,充分激發社會層面的協同參與活力。以CIM技術領域為例,廣州承擔首批住房城鄉建設部試點城市工作任務,其中“城市信息模型(CIM)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標桿案例。

圖片
2025年廣州建設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

為進一步釋放協同效能、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更好推動建設科技提檔升級,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探索:在區域協同創新方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之間的創新資源共享,圍繞數字設計、建筑機器人、綠色建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等共性技術難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搭建跨區域技術交流與成果共享平臺,建立“技術需求庫—成果儲備庫—應用場景庫”聯動機制,推動創新資源在區域間的高效流動;在激勵機制方面,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激勵政策,通過政策扶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實驗室、中試基地,將“單點突破”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系統躍升”的產業動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推動數字技術與建筑工業化融合

重塑建造方式與產業生態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住建領域正在摒棄傳統“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逐步探索數字技術與建筑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此舉是破解傳統建造模式效率低下、質量管控難度大、資源消耗量大等固有難題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住建領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

廣州市以“標準引領、技術落地、產業集聚”為整體思路,在數字技術與建筑工業化融合領域開展系統性實踐。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廣州市建設科技中心近年來主編、參編行業及省市地方標準20多項,涵蓋深基坑工程安全管控、裝配式建筑質量驗收、BIM技術全周期應用等領域,同時編寫專業書籍10多本,為技術融合應用提供了標準化支撐;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組建廣州市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協會、廣州市建設行業智慧化產業聯盟,聯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裝備、裝配式裝修、智能家居等產業賽道核心資源,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在重點工程項目的落地應用,建造出更多“好房子”;在產業生態培育方面,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將“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納入全市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明確目標到2030年形成5 000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國內首個將建筑業相關產業列為全市戰略性發展產業的城市,為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清晰方向。

圖片

住宅造樓機施工現場

(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供圖)


推動住建領域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既要加強數字經濟與建筑業深度融合,引導鼓勵行業骨干企業構建產業技術研究中心,突破數字設計、智能施工、智慧運維等關鍵技術,也要大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創新平臺加速技術落地,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打通技術推廣、政策落地堵點,加快推動住建產業從“生產制造”向“研發創造”轉變,為城市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健全綠色低碳技術體系

助力城鄉建設“雙碳”目標落地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的目標。推動住建領域綠色轉型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也是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

廣州市以“城鄉統籌、技術集成”為核心思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踐經驗。從政策落實上,貫徹實施《廣州市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并出臺扶持獎勵資金、容積率獎勵等一攬子激勵機制,2024年新增民用綠色建筑2 136萬㎡,高星級占比達72%,全市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695.6萬㎡,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建筑達49.41萬㎡,從化、花都兩個省級試點區提前完成“光伏+建筑”試點任務;從技術創新上,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作為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的專題研究方向,圍繞低碳建筑材料、建筑光伏一體化等關鍵性技術開展攻關,并推動在城市更新項目試點應用落地;從公眾科普上,通過開展“建筑領域節能宣傳月”等活動,組織一批綠色建筑、低碳城市案例展示和技術創新體驗活動,向市民群眾廣泛宣傳綠色建筑、低碳城市理念,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公眾支持的互動局面。

圖片
近零能耗高層建筑
(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供圖)


構建住建領域綠色低碳技術體系,要從全生命周期視角統籌推進。在能源系統層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廣分布式光伏與地源熱泵技術,推動建筑領域從傳統“能源消耗體”向“能源生產體”轉變;在建筑材料領域,加快低碳混凝土、再生骨料等新型材料研發應用,建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在建造環節,推廣模塊化施工技術以降低現場能耗與碳排放。同時,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追溯系統,為碳交易與減排考核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推動城市向“低消耗、高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強化城鄉基礎設施智能升級研發

提升系統安全韌性


“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的這項重點任務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增強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解決存量基礎設施老化、應急響應能力薄弱等現實問題。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安全與發展的“生命線”,其在極端天氣、地質災害等外部沖擊下的功能穩定性,是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而智能化升級則是提升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手段。

廣州市圍繞基礎設施韌性提升,構建了多維度實踐體系。在智能監測層面,依托廣州CIM平臺實現對橋梁、隧道等大型結構的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實時捕捉設施運行異常數據,為風險防控提供精準的數據保障;在設施升級層面,推進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智慧住區與數字家庭建設,以技術滲透完善城市基礎功能網絡,強化設施本質安全水平;在智力保障層面,針對危大工程管控、城市更新實施、“平急兩用”設施建設等需求,組建涵蓋10個專業類型、4 000多人的“高精尖”專家庫,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評審與方案優化服務;在公眾協同層面,通過“房屋安全宣傳日”等主題活動普及城市安全知識,增強社會公眾安全防范意識,形成全民參與的安全防護氛圍;在城鄉覆蓋層面,聯動“百千萬工程”城鎮建設,推動中心鎮試點與鎮村引領區建設,讓韌性建設覆蓋城鄉全域,實現城市與鄉村基礎設施韌性提升的協同推進。

圖片
廣州CIM平臺
(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監測與研究中心供圖)


基礎設施智能升級要結合城鄉發展差異,形成“精準化、差異化、均衡化”的推進路徑。一是推廣“數字孿生+智能運維”模式,在大型結構監測中應用光纖傳感、微波雷達等技術,在城鄉交通領域發展車路協同技術,提升通行效率與安全系數,呼應城市與鄉鎮基礎設施的功能需求;二是優化專家庫建設管理,實行“分類分庫、梯隊管理”模式,按專業領域細分專家資源,服務未來城市的實證探索,為鄉鎮基礎設施升級提供技術指導;三是聚焦城鄉基礎設施均衡發展,研發適配鄉村場景的低成本智能化設備,逐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技術差距,構建“監測精準、預警及時、處置高效”的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

培育開放包容科技創新生態

強化人才與政策支撐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城市工作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凸顯了城市工作隊伍在住建領域科技創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既是吸引人才、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將“創新要素集聚”要求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效的關鍵路徑。

廣州市以“人才引育、政策激勵、開放合作”為三大支柱,構建了系統化的創新生態培育體系。在人才建設方面,優化廣州市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架構,吸納8名兩院院士、6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及14名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加入,強化高端智力支撐。在全國率先創設“建筑數字技術”職稱專業,為建筑行業輸送一批數字化轉型專業精英,填補了行業人才缺口;在政策激勵方面,建立科技項目“孵化—培育—推廣”全流程管理體系,完善專家“后評價”機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在開放合作方面,依托廣州裝配式建筑發展論壇、廣州CIM、BIM論壇、建設科技論壇等平臺,促進國內外技術交流與經驗互鑒,提升區域創新影響力。同時,持續舉辦廣州住建系統建設科技工作座談會,組織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討推動技術攻關、成果落地的實踐經驗和實施路徑,在交流中凝聚創新共識,進一步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責任感。

圖片
首屆廣州CIM論壇暨第四屆廣州BIM論壇

培育住建領域創新生態,要多維度協同推進。在人才培育上,探索校企合作、專業申報并舉,促進高校成立智能建造等專業,鼓勵基層實用技術人才評價制度,進一步激發基層人才活力,形成高端領軍、技術骨干與基層實用人才的梯次搭配的人才隊伍;在政策激勵上,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容錯制度,加大對核心技術專利的保護力度,提供人才要素、技術要素以及資本要素等配置制度環境;在開放合作上,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等技術,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平臺打破創新要素流動壁壘,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住建領域的高效配置,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的創新動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現代化轉型指明了清晰方向,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貫穿于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基礎設施韌性和培育創新生態等各個關鍵環節,這些環節共同構成住建領域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在未來的發展中,廣州市建設科技中心將進一步深化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筑牢技術根基,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書寫新時代城市建設的嶄新篇章。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05037132號-1
電話:010-57159706 傳真:010-88372048 聯系我們:glass@glass.org.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99sescom色综合|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情人综合成人久久网小说|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狠狠色婷婷综合天天久久丁香|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蜜桃|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色综合婷婷在线观看66|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伊人色综合久久大香|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日本一道综合色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