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以“破立之道”暢通經濟血脈
電子營業執照全國互通互認,引入民資的核電項目陸續投入建設,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覆蓋超4億人次,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海南組建,長三角4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跨區域共享——這些看似獨立的場景,正匯聚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生動實踐。
市場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應對變局的堅實依托。拆除看不見的“地方藩籬”,激活要素流動的“一池春水”,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減法”攻堅拆除制度藩籬
3月12日,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雙工位發射能力得到完整驗證。
在海南組建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之前,民營企業想獲得火箭發射工位難度很大。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發展部副部長許錫鍇告訴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未來兩三年內,商業火箭發射需求將迎來井噴式增長。文昌建了商業發射場之后,才能夠滿足商業航天的發射需求。
“今年上半年,TD550D取得國內首個無人直升機型號合格證(TC)。”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總經理李曉亮介紹,航空器型號合格證適航取證是保障航空器安全、規模化商業運營的基礎。
這張TC證不是終點,而是產業爆發的發令槍。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低空經濟相關企業超8萬家,市場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今年一開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正式發布,從“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勵做的”三個維度明確了頂層建設方向,一系列切實舉措相繼落地。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其中,統一市場基礎制度居于首位。
市場準入是各類經營主體開展經營、參與競爭的起點。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使各地市場大門同等敞開,企業可依據自身實力和市場前景自主選擇進入不同區域的市場,打破地方設置的不合理準入壁壘,為國內大循環疏通市場準入的“血管”。
4月24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對外發布,事項數量從2018年首版的151項壓減至106項。越縮越短的清單,映照出越放越活的市場。從2018年起,全國經營主體增長超過了70%,“寬準入”紅利切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從規定企業“只能做什么”到只管企業“不能做什么”,這張“一單列盡”的清單背后,實質是“非禁即入”的管理理念轉變,政府部門管理模式自然要隨之而變。各地持續推出配套政策,推動經營主體有機會“進入”、有規則“融入”。
“新業態多少與傳統業態沾邊,在相關工作規范尚未理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在放寬準入和有效監管之間進行平衡。”云南省發展改革委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新業態監管空白導致政府不予審批”的情況,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要求的“非禁即入”相違背,在破除這種典型案例的過程中,政府管理的思維方式也就隨之轉向主動服務,保障產業蓬勃發展。
以旅拍為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優化旅拍行業市場準入審批事項,簡化登記審批流程,聯合公安、稅務等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全覆蓋實現“即申即辦”,從而達到高效辦結。截至2025年4月10日,僅在西雙版納告莊景區就有290戶旅拍經營戶,比2021年底增長超過90%。其中,個體工商戶占比達92.21%。
國家發展改革委目前已累計向社會公開通報7期115個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典型案例,積極破除各種形式的市場準入壁壘;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首批涉市場準入行政訴訟十大典型案例,推進市場準入法治化;民營經濟促進法著力健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市場準入領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機制……持續推進的法治建設,為完善市場準入增添“剛性保障”。
要素流動壁壘不斷破除,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
在破除壁壘的同時,高效聯通體系加速成型。
——基礎設施“硬聯通”降成本。
5月15日,隨著一臺黃藍相間的內燃機車牽掛著三節綠皮車廂及一個車頭緩緩駛出武昌火車站4站臺,朝著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緩緩駛去,標志著該線路聯調聯試正式開始。隨著沿江通道各個節點的陸續建成,它將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上海、江蘇、安徽、湖北、重慶、四川六省市,線路總長約2100公里,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協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各地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過程中,不斷豐富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網絡的“毛細血管”,讓人流、車流、貨物流更加便捷高效。數據顯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已經突破600萬公里,“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已基本成型,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至14.1%,為2006年建立相關統計指標以來的最低水平。
——規則標準“軟聯通”提效率。
不久前,全國首個跨省市、跨關區前置貨站在蘇州正式啟用,130公里外的上海機場貨站“完美復制”到蘇州,而這種“復制”,既包括原有的功能分區和流程設置,更包括機場安檢等所有標準的“復制”。
通過蘇州前置貨站,貨物安檢、海關查驗、收運等環節都在企業園區內進行。蘇州企業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上海豐富的國際航線資源,最多可降低地面物流成本近30%。
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省際貿易銷售額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為40.4%,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數據要素“新聯通”賦動能。“沒想到只需要在國家醫保服務平臺提前備案,就可以直接拿社保卡掛號就醫,繳費時實時結算,比以前需要收集票據再回省報銷方便太多。”從山東來北京就醫的高女士告訴記者,這次跨省醫保結算的體驗,改變了她對異地就醫難的印象。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跨省結算為群眾墊付的診療資金達到469.92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了11.44%。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國30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37個統籌區已開通醫保錢包,實現跨省共濟。
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服務專區等數十個主題服務專區一目了然,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40多個國務院部門平臺的政務服務在這里貫通,各地也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政務服務端口……
各地區加快構建完善多級互聯的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推動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安全共享。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初步實現521萬項服務事項和3.6萬多項高頻熱點服務應用的標準化服務。
破立之間的中國答卷
炎炎夏日,各地氣溫持續走高,電網負荷不斷創新高。在這迎峰度夏關鍵期,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迎來歷史性時刻:已經“廠網分開”20多年的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歷史性手牽手,今后可以開展常態化交易、在不同經營區自由買電售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實現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對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跨區流動、互濟互補的生動場景,正成為我國電力供應的日常寫照。7月1日啟動的南方送華東電力互濟交易,超20億千瓦時電能通過閩粵聯網工程全天候輸送至上海、浙江等地,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跨經營區市場化交易。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概括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時提到,“暢”的循環改善:今年以來,為應對外部挑戰,我國把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暢通循環。上半年,人流、物流、資金流持續改善,經濟循環更加暢通。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日前舉辦的“經濟每月談”活動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建議,下半年,改革型政策要加快落地。加快完善“反內卷”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把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制度規則立起來,把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障礙掣肘破除掉,當“破”的勇氣遇見“立”的智慧,中國經濟正澎湃起前所未有的活力。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加速轉化為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據測算,相關基建、物流、數據要素等領域到2027年將形成超50萬億市場規模,2025~2027年復合增速達12%,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