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團體標準的紅利期是不是要結束了?” 這一疑問,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了政策支持、新興產業需求等已知優勢外,團體標準在市場活力激發、區域協同發展、消費升級引導、綠色轉型推動以及跨界融合促進等方面,正不斷釋放新的紅利,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過去,標準制定往往由少數大型企業或行業巨頭主導,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很難擁有話語權。而團體標準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各類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廣泛吸納民營企業參與標準制定,讓它們的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能直接體現在標準中。例如,某省的紡織行業協會聯合數十家中小紡織企業制定的環保面料團體標準,既滿足了市場對綠色紡織品的需求,又讓這些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了主動權,產品溢價率平均提升 15%。團體標準為民營企業搭建了發聲平臺,激發了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這股力量將持續推動團體標準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產業政策、技術要求存在差異,這給跨區域合作帶來了阻礙。團體標準憑借其靈活性和針對性,成為打破行政壁壘的有效工具。京津冀三地的物流行業聯盟共同制定的區域物流協同團體標準,統一了貨物運輸、倉儲管理、信息共享等環節的技術規范,使區域內物流效率提升 20%,物流成本降低 12%。長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團體標準則推動了區域內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對接,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團體標準在區域協同中的作用將愈發凸顯。
消費升級時代,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安全、體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團體標準能夠快速響應消費者的新需求,制定出更細化、更貼合實際的標準,為消費升級提供指引。在母嬰用品領域,某行業團體制定的嬰幼兒服飾安全團體標準,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面料透氣性、耐摩擦性等更嚴格的指標,讓消費者能夠更清晰地識別優質產品,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品質提升。在旅游服務行業,團體標準對民宿服務、導游服務等進行規范,提升了旅游消費的滿意度。可以說,團體標準正在成為消費者選擇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 “導航儀”,其在消費領域的紅利將持續釋放。
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也在積極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團體標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催化作用。相較于國家標準,團體標準能更快速地將綠色技術、環保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標準要求。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領域的團體標準,規范了充電接口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同時加入了節能降耗的技術指標,促進了充電設施的綠色化發展。在建筑行業,某團體制定的綠色建筑材料團體標準,推動了新型環保建材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了建筑行業的碳排放。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團體標準在推動生態轉型方面的紅利將更加顯著。
當前,產業跨界融合成為趨勢,不同行業之間的技術交流、產品融合日益增多。團體標準能夠跨越行業壁壘,將不同領域的技術要求、規范進行整合,為跨界融合提供標準支撐。在 “互聯網 + 醫療健康” 領域,相關團體制定的團體標準,統一了醫療數據共享、在線診療服務等方面的規范,促進了互聯網技術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讓患者享受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在智能交通領域,團體標準將汽車制造、信息技術、交通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標準進行銜接,推動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和應用。跨界融合的不斷深化,為團體標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紅利空間。
綜上所述,團體標準的紅利期不僅沒有結束,反而在多個新的領域煥發出新的活力。它在激活市場活力、助力區域協同、引導消費升級、推動綠色發展和促進跨界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團體標準將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為我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