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為下一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錨定兩大任務。這一部署既立足當下市場生態的優化,又著眼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層需求,彰顯了對資本市場的重視。
資本市場想要有吸引力,需要為投資者帶來合理的投資回報。今年以來,A股總市值突破100萬億元、主要股指持續震蕩上行;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落地后,“鐵公雞”扎堆的現象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分紅回饋投資者。投資者獲得感提升,直接帶動了市場交投活躍。
上市公司是市場之基,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市場投資回報率。接下來,應繼續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在優化完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加強自我管理,擰緊“質量閘門”,推動企業借助并購重組提質增效、提高核心競爭力,鼓勵上市公司運用好回購、增持等工具積極維護市場穩定,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持續成為“價值創造者”。
如果說吸引力是“筑巢”,那么包容性便是“引鳳”。當前,我國正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在此背景下,增強包容性要求以更開放的姿態積極擁抱各類企業,尤其是代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科創企業。近期,科創板迎來新一輪改革,實施“1+6”政策,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一攬子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推出,為更多雖未盈利但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打開了資本市場大門。
當然,增強包容性絕非是簡單的“降低門檻”,而是與市場自身升級相匹配,形成正向循環。近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分別達12.5%和17.9%。這些硬科技企業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成長型投資標的,更推動資本市場自身結構、效率向高質量轉型。可以預期,通過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差異化上市標準等方式,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將進一步提升。
需要看到,吸引力和包容性兩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高質量、回報穩的上市公司為市場提供豐富的價值投資標的,改善投資預期,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市場就有了“深水養大魚”的底氣,敢于接納更多暫未盈利的科創型企業,賦能包容性。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更敏銳,吸引更多資金慕名而來。這種“投資有回報,融資有渠道”的良性循環,正是資本市場成熟的標志。
當前,美關稅政策擾動全球金融市場,我國資本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依然較多。新形勢下,以吸引力筑基、用包容性拓界,統籌推進投融資綜合改革,加快完善適應創新規律的資金形成機制,在“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中鍛造市場韌性,將為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