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總結上半年工作,明確下半年重點任務。近期,國資央企智庫專家聚焦研討班主題,圍繞經濟穩增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央企社會責任等重點議題,陸續發表12篇解讀文章(目錄及鏈接見文末)。小新以3期報道,為您摘編這12篇文章的主要觀點,供您參考。今天為您帶來第1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中央企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承擔著重大戰略使命,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引路先鋒、中堅力量和堅實后盾。
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強調,加快實現從大量投入生產要素的“汗水型增長”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智慧型增長”轉變。這對中央企業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保障國家核心利益、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扛鼎國家戰略使命
本次會議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源頭活水”。這既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針對中央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使命動員。
科技創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
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世界各國都深刻認識到,科技的戰略獨立性和自主創新能力對國家發展和安全具有極端重要性,不斷加強對科技研發的重視和支持,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全方位的封鎖與打壓,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領域構筑壁壘,多家中央企業及子企業被新列入制裁清單。國家能源集團孫寶東認為,國有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其在維護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突破關鍵技術、保障產業鏈安全等方面的戰略價值愈發關鍵。
科技創新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楊簫瀅等分析,近三年中央企業研發投入量質雙升,不僅研發投入總量持續增長、投入強度高于全國,還支撐了前沿領域重大技術攻關與突破,建成52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現深地塔科1井萬米鉆探、南極秦嶺站極地科考等重大工程裝備自主研發。下一步,還應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挖掘可持續增長潛力。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徐磊等認為,加快人工智能在傳統產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布局的精準性,都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所在。
提升原創性引領性技術供給能力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指導推動中央企業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還將指導中央企業進一步增強擔當意識、緊迫意識,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上發揮示范表率作用。
加快打造創新型組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的要求,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李梓源等認為,中央企業應持續優化科研組織,結合自身優勢,針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攻關,分類施策、分類推進。中國石油錢興坤以油氣行業為例分析,對傳統油氣資源開采、CCUS規模化應用等技術路線明確的漸變型創新,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銜接國家科技規劃,保持高強度投入;對于前沿材料、新型儲能技術等技術路線不明確的突變型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多路線研發,從源頭和底層突破解決技術瓶頸。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孫寶東認為,國有企業肩負著引領我國科技進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歷史使命,應從多個層面發力,增強原始創新、敏捷創新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國家能源集團王文捷認為,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中央企業應主動承擔行業趕超成本,系統梳理所處產業鏈、供應鏈的“卡脖子”問題,在投入大、周期長的領域承擔起“主攻手”的角色,加快填補產業鏈空白節點,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多位專家認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是推動科技創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楊簫瀅等提出,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力軍,而其他各類主體在推動創新發展具有各自獨特優勢。國家電網歐陽昌裕提出,應持續創新與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模式,與高校院所、民營企業、地方國企、金融機構等密切合作,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中國移動黃宇紅介紹,中國移動聯合十余家產業伙伴,歷時近三年艱苦卓絕的奮戰,最終成功研制出我國首款商用可重構5G射頻收發芯片“破風8676”。其從“0到1”的關鍵跨越,標志著以央企應用方牽引攻關模式的有效性。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技術研發、工程驗證和產業化商業化等眾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不暢通都會影響落地效果。張玉卓在研討會上提出,中央企業處在產業鏈創新鏈相結合的樞紐位置,要切實搭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斷點。
補強中試等科技成果轉化薄弱環節。
歐陽昌裕提出,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需聚焦平臺中介支撐不夠、成果供需銜接不夠、轉化機制激勵不夠等重點問題,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斷點,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徐磊等認為,應持續加大中央企業中試驗證平臺對外開放力度,在重點領域、新興產業布局建設一批有較強行業帶動力的中試驗證平臺,提供更多專業化、精細化和標準化服務。
暢通供需對接渠道,讓科技成果轉化真正實現“接得住”“轉得出”“用得好”。
對此,王文捷建議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強化中央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頂層設計,加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購,積極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平臺,建立分階段推進機制,完善相關指導意見、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制度體系,最終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長效運作模式。
以產業創新驅動科技創新
現階段,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工作已經破局起勢但尚未全面成勢,從量變到質變仍需要一個過程。中央企業要更好發揮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示范表率作用,緊跟產業變革方向,通過開辟新的產業賽道,驅動形成新的科技創新成果。
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
李梓源等認為,對于傳統產業,要加快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不斷增加產業“含金量”“含‘綠’量”;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推動形成一批優勢產業,超前謀劃一批前沿產業。
在傳統產業,國務院國資委“人工智能+”專項行動已經取得積極進展,中央企業累計在16個重點行業布局超過800個場景,科研、生產、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顯。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錢興坤提到,要加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力度,夯實芯片制造、生物、工業軟件等領域托底保障能力,超前謀劃人形機器人、海洋能等新領域新方向。
營造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
要著力打造“賦能型企業”。楊簫瀅等提出,中央企業要積極學習優秀企業的產業鏈組織模式,發揮好產業鏈帶動作用,圍繞自身主責主業重點攻關門檻高、難度大的產業鏈核心環節,在其他領域主動與合作伙伴開發,營造共榮共生的良好產業生態。
要堅決抵制“內卷式”競爭。楊簫瀅等認為,中央企業要帶頭堅決抵制內卷競爭,根據自身主責主業和資源稟賦,確立賽道優先級,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自身有比較優勢、增長潛力大的領域。李梓源等認為,要用差異化產品、包容性胸懷,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共同營造競合并存、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
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將“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列為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5個基本要素之一。中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排頭兵,應當將優化創新生態作為基礎發力點,虹吸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要素向中央企業聚集。
完善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機制。
歐陽昌裕認為,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引領全球的重大原創性成果相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創新決策和科研選題這一起跑線上存在差距。他建議中央企業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同時用足用好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重大科技專項決策機制,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作用,引導高校院所、大中小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加快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
完善科技考核評價機制。
要建立科學精準的分類考核機制。王文捷認為,應持續發展“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的內涵和外延,對科技型中央企業應強化研發投入強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指標;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企業,應突出任務完成度和戰略貢獻;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則應兼顧創新效率與市場回報。
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盡職免責機制。錢興坤提到,建立審慎包容的科技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勤勉盡責前提下的免責情形,讓“創新沒有錯誤、研發不談失敗”的氛圍在企業蔚然成風。楊簫瀅等提到,要細化容錯免責的具體條件、評判依據及復核流程,對探索性失敗保持包容態度。
要優化切實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中汽中心王鐵從行業出發,建議優化車型項目捆綁激勵機制,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等考核評價周期,有序開展員工持股,強化與核心員工的長期利益綁定。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技術領域,加大重大科技創新專項獎勵力度,強化中長期成果激勵導向。
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國務院國資委堅持“頂格、管用、解渴”完善出資人政策,實施科技創新“五加、兩減、一保障”的“政策包”和“工具箱”,對科研骨干人才正向激勵、精準保障。專家們表示,這為“十五五”時期中央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有利條件和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