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從破土而出到長成參天大樹,離不開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雨露。孕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不例外。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6萬家。《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顯示,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46%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什么會在國家高新區集中涌現?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探訪,尋找國家高新區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創新“密碼”。
“鑿空一域”活力奔涌
只用五六年的時間,一家企業“從0到1”,創造一個年產能百萬臺的計算設備整機廠商。
走進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于昆山高新區的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可控”),可以看到:智能化產線每90秒即可組裝一臺高端整機、高達99.6%的產品開箱合格率、覆蓋企事業單位從日常辦公到關鍵業務全場景應用終端產品……
“中科可控像一匹‘黑馬’闖入IT硬件市場,而后迅速成長為‘汗血寶馬’,不僅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甚至能與國際巨頭‘掰手腕’。”中科可控副總裁兼終端事業群總經理于新俊生動講述了一個“六邊形戰士”的成長故事。
于2009年落戶,敢啃“硬骨頭”的國產電子元器件“小巨人”——昆山市和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博電子”),也是昆山高新區的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該公司獨創的人工智能控制直線電機驅動及人工智能網版張力自適應調整等技術,成功實現了產品的國產化替代,成為國內首家提供5G產品高精密陶瓷電阻生產線的企業,并在全國電阻設備供應鏈中占有近80%的份額。
“只要是做電子的企業,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日本等,都繞不開和博,我們也不怕被‘卡脖子’。”和博電子創始人、總經理李永傳略帶驕傲地說。
第二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合肥高新區。其自主研發的“量子密鑰分發設備”“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核心芯片”等核心產品,突破了“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量子信號抗干擾”等12項關鍵技術。
位于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是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研發的電動推進器已靜音穿行于挪威峽灣、漓江水面與美洲杯帆船賽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歐洲業務占總營收比重超50%,電動船外機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中國最具成長力和活力的企業群體,憑借高效研發投入和高效成果轉化形成的細分領域技術壁壘和強產業鏈協同能力,展現出了顯著的經濟韌性。”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新質生產力與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房漢廷指出。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韌性與活力,核心在于技術深耕與市場專注的雙重支撐。”知名經濟學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說。
“小巨人”撐起“大創新”
打開國家高新區2024年發展成績單:園區生產總值19.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6%;實現工業增加值約9.8萬億元,占全國比重24.1%。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能力突出,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到1019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1035家。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北京市海淀區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953家,占全市29.0%;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0家,占全市38.6%。半數以上的企業來自軟件和信息服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大信息產業。
“西安高新區‘十四五’期間累計凈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6家,數量持續攀升,整體呈現穩健增長態勢。”西安高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李志遠介紹,西安高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半導體芯片、光子芯片等新賽道領域異軍突起,涌現出立德紅外、宏星電漿、芯派科技等一大批高成長性企業,為區域經濟注入了蓬勃的新質生產力。
合肥高新區現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7家,全市占比約40%。2024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營收合計350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規上工業企業55家,2024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總產值212.28億元,貢獻全區約10%的工業產值。
“根據高新區現有企業庫分析,‘小巨人’企業高度聚焦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賽道:量子科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材料與新能源。”合肥高新區負責人介紹。
“‘小巨人’爆發出‘大能量’。”截至2024年底,濟南高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達65家。園區負責人舉例說,自主研發生產核級流量計和核級液位計,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美核電氣(濟南)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國唯一獲得兩項產品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和制造許可證的企業,成功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新能源核電裝備產業鏈空白。
“‘十四五’期間,區內‘小巨人’每年新增認定數量穩中有升,新認定企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和傳統特色產業。”常熟高新區黨政辦副主任陸秀芳介紹,截至目前,園區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307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家。
“在近40年的發展演化中,國家高新區已經形成了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核心的‘鋪天蓋地’式大眾創新群體,以專精特新企業為核心的‘鑿空一域’式精準創新群體,以領軍科技企業為核心的‘頂天立地’式筑根創新群體。”房漢廷解析說,“在這3大創新群體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國家高新區的核心創新主體與產業鏈關鍵節點。”
攀“高”逐“新”方法論
緊緊圍繞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不斷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區持續健全政策引導體系和創新支撐體系,因地制宜探索了攀“高”逐“新”的新范式。
昆山高新區建立“指標診斷—短板補強—資源鏈接”服務鏈條,參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政策,制定專精特新專項獎勵辦法,不斷擦亮專精特新金字招牌,得到園區企業的廣泛好評。
“如同階梯一般,為中小企業提供清晰的成長路徑和明確的發展定位。”肇慶高新區負責人介紹,園區制定了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9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63家。
“投入‘真金白銀’、帶著真情實意、拿出真招實策惠企利民。”東莞松山湖高新區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22家,創新型中小企業368家。
濟南高新區遵循企業非線性成長規律,在政策上發力、在服務上用力,著力解決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痛點、堵點、難點,形成了“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龍頭企業”四級梯度培育體系。
合肥高新區實施專精特新倍增培育行動,創新“預申報-評審-優化”全周期輔導機制,推行“分層分類”精準診斷服務,積極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導入外部技術支持和創新資源。
“舉全區之力構建領軍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生態。”李志遠介紹,西安高新區分層級、分梯隊建設“西安高新區工業企業梯度培育庫”,實施“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等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信用融資機制,建立了高效的梯度培育體系。
陸秀芳介紹,常熟高新區在通過建立精準服務體系、強化專業培育輔導、深化創新能力建設、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等舉措,全面構建梯度化企業培育機制,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在國家高新區,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已基本成為‘標配’,基本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國家級小巨人→單項冠軍’的培育鏈。”房漢廷總結說,作為一項重要推進事業,國家高新區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上,經過不斷試錯糾錯、系統性機制創新與精準化服務,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
“‘小巨人’企業是國家高新區創新生態的重要基石。”朱克力指出,國家高新區盛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培育方法論體現在精準定位與全程支持上。國家高新區的優勢在于創新資源與產業生態的深度融合,獨特的“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模式,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能專注核心業務,在良好的創新氛圍中得以快速成長。